一、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之一,是人民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
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已留下了陕西古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安半坡向我们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的全景,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都证明远古的陕西就是一片兴旺的土地。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也生活在关中西部和渭北的黄土高原,他们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基业,也将自己埋骨于这片土地。 公元前12世纪末,进入稳定的农耕时期后,陕西渭水流域成为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先后有13个王朝在长安或长安附近建都。西周都镐268年;秦都咸阳145年;西汉都长安208年;新莽都长安15年;东汉献帝都长安6年;西晋惠帝、愍帝都长安7年;前赵都长安10年;前秦都长安35年;后秦都长安32年;西魏都长安23年;北周都长安25年;隋都长安26年;唐都长安266年。又有两个农民政权黄巢的齐政权都长安4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都长安2年。共计1072年。另外还有西夏都于陕北靖边。陕西的历史,灿烂而漫长、古老而深厚,这种特征,培育出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周的崛起、秦的强大、汉的兴盛、唐的繁荣都是以陕西为起点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骄傲,更是陕西历史的骄傲。殷商时期,西陲的周人努力学习殷商文化,又后来居上大大超过殷商。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秦人迅速崛起,横扫六合,无敌于天下。汉承秦制,汉文化更加成熟。汉代的关中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地区,在世界上也居领先地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长安成为开放性的世界大都会。当时同唐交往的有70多国,长安城里,外国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留学僧、留学生人数众多。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陕西古代史册上值得自豪的一页。这些辉煌,在陕西的所有古迹中都有着清晰的体现,而且,古风的遗存似乎无处不在,留心即有发现。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时代,陕西失去了全国中心的地位,但仍是中央政权控制西北、西南的统治重心,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大于经济方面的作用。这段时期的陕西有些沉默。 近代的中国革命史,陕西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地位举足轻重。西安事变,直接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延安13年,陕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指挥部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大后方。陕西的人民群众和志士仁人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的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变成了我国内陆的一个既有古代文化风貌又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兴工业基地,已经成为中国西北的一个龙头。 二、地理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地势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部是陕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中部是关中平原,海拔300-8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如今的黄土高原一般都有植被覆盖,黄绿相间,苍茫中不乏生机。塬上一望,气象浑厚而不失生气,犹如高山之上;沟底走来,偶有溪水相伴,牛羊成群,犹如峡谷。榆林地区北部则是毛乌素沙漠,沙丘之间或低洼地区,分布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夏季水草茂盛,成为沙漠绿洲。 关中平原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有不少黄土台塬断续分布,如五丈原、白鹿原等等,其实名称里的“原”字是通“塬”字的,你可别以为那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啊! 陕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秦岭山势北陡南缓,一般海拔15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太白山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川陕间的大巴山一般海拔1500-2000米,东西长300余千米。汉江上游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农田、村镇较集中。南部几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中,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 三、气候
由于陕西南北地貌迥异,自北向南分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差异显著。陕南是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在-11-3.5℃之间,7月为21-28℃,海拔高的山区温度要稍低。年平均降水量在340-1240毫米,5-9月占降水总量的70%,集中在关中和陕南。
总的来说,这里春暖干燥,气温不稳定,尤其北部,时有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湿润,气候最好;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少。 四、人文-艺术
民歌
很多地方都有其地方特色的民歌。陕北这片黄土地里酝酿出来的民歌,和这片土地一样豪放,和这里的老乡一样质朴。战争年代,陕北民歌被得以广泛宣传和演出,加入了一些激昂的成分,得到了革命的改造,留下了很多革命歌曲。如今,你如果在陕北一些地方哼上几句的话,可能就会有老乡搭上腔来高歌一曲。早些年,中国歌坛流行过一阵黄土高原风,着实热闹了一把,现在,你就来听听黄土高原上原汁原味的民歌吧! 五、人文-名人
蒙恬
秦朝大将。祖居齐国,祖蒙骜、父蒙武皆为秦名将。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秦始皇卅二年(前215),蒙恬受命率军30 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军威,不敢进犯。前210年,蒙恬为权奸赵高诬陷,被迫自杀。蒙恬墓在今绥德县城的绥德一中里,只余一个土丘及几块墓碑,连当地人也所知无几。 玄奘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世人将其评价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西游17年,五万余里,旅行家的头衔当之无愧。他虽是河南人,但在陕西留下很多痕迹。西安大慈恩寺为其传经译经之处,大雁塔专为其安置经像而建;铜川的玉华宫原为唐高祖、唐太宗避暑的行宫,后来都被赐给了玄奘作释经之地。可见当时佛教的地位,玄奘的地位。 路遥 应该有很多人对他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印象深刻吧。路遥是榆林清涧县人,他描写的就是他生长的这片黄土地,这土地上可爱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陕西的作家群非常庞大,贾平凹、陈忠实都是根源于这片土地的乡土作家,但路遥近乎拼命的写作、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尤为让人感怀。黄土高原、煤矿、小县城和淳朴的老乡,在陕北的每一处地方,你都会觉得这一切似曾相识,活生生地存在着,让你不由得想起路遥,想起这位英年早逝的、黄土高原上的作家。 六、民族
陕西人口99%以上是汉族,回族是这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超过10万,在西安市,回族风情也是西安一景,可以看看大清真寺,也可以去大麦市街和北广济街尝尝回民的风味小吃。其它少数民族不多见。
七、宗教 陕西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以关中地区为最盛,许多寺庙都闻名遐迩,如发现地宫的法门寺、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以赏樱花闻名的青龙寺。道教以陕北地区居多,如榆林白云观、香炉寺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本都在关中一带,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大寺最为有名,另有一些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日常朝拜的,你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