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在这片高原。约四五千年前,分散的众部落逐渐统一,形成藏族社会的最初阶段,并开始与中原的汉族文化开始联系。公元前三世纪左右,雅隆部落的第一个王聂赤赞普建立了部落奴隶制的博王国。
    
    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关西藏以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七世纪,也就是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的时期。从此西藏的历史就和这种古老的宗教纠缠交织,写就了一部独特而神秘的西藏文明、政治、社会发展史。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任赞普,迁都逻些(今拉萨)后逐步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开始了西藏奴隶制社会的历史。

    备受后人尊崇的松赞干布以重视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而流芳百世,他统一西藏的度量衡,奖励垦荒,兴修防旱排涝设施,整修商道,保护商旅,积极发展贸易。藏文体系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起来。

    与当时称雄于世界的唐朝(618-907年)相比,吐蕃王室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松赞干布锐意与唐廷修好,致力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
他于公元651年成功地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而造酒、碾磨、纸墨等技术,也随之从中原传入,贵族子弟们也纷纷被派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长安学习诗书和礼仪,汉族文人也受到邀请入蕃代典表疏。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既而又晋封为“宾王”,一时间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直到二百余年后这种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由于西藏内部的叛乱而被迫停滞。

    继文成公主入藏后,公元710年,唐朝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也携带大量工匠、工具和《毛诗》、《礼记》等文化典籍入蕃,嫁给吐蕃王赤德祖赞。新疆境内于田等地的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也是得益于金城公主的资助。

    一百多年后,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结果双方命官分别在长安和拉萨举行了会盟,这就是史称的“长庆会盟”,会盟中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宣言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三块“唐蕃会盟碑”中的一块现仍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推进的过程也是佛教在西藏逐渐发展并日益与世俗政治势力紧密结合的过程。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内部的矛盾日趋激烈,边地将领亦因派系不同展开了长年的混战。十一、十二世纪时,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别,后来从噶举派中又派生出来许多支系。这些教派分别与当时的封建割据势力结合在一起,促成了西藏僧俗一体、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公元842年,统治西藏地区二百多年的吐蕃王朝彻底崩溃,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 
    
    1247年,刚刚成立的萨迦地方政权的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1279年蒙古汗国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后,西藏自然便成了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著名的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八思巴又奉忽必烈之命返回西藏,划卫藏十三万户,忽必烈批准释迦桑波担任西藏地方的首度行政官员“本钦”。从此,政教合一的西藏政权形式确立。
     
    此后,元朝中央政府又在西藏进行了数次人口普查,设立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
     
    兴旺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后,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1354年,帕竹地方政权兴起,元中央政府于是封帕竹噶举派领袖降曲坚赞为大司徒。
    
    1369年,即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明太祖先元璋即派人赴藏,重新任命官员并颁发新印,凡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获赐“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但仍保持了西藏王位的传承必须经皇帝批准的传统,遣使册封。这时,佛教格鲁派,即今天占主导地位的黄教兴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
    
    明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这时宗本制度开始在西藏部分地区实行,各宗的首脑皆接受明朝授官。
    
    1652年,五世达赖受顺治皇帝邀请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并由此确定“达赖”、“班禅”两系传承的名号和他们的宗教领袖地位。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其余地区。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
    
    1751年,清廷建立噶厦作为西藏地方政府,清朝中央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的地方行政事务。由佛教格鲁派治理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从此正式确立。
    
    1791年,廊尔喀人大举入侵西藏。应八世达赖、七世班禅与驻藏大臣联名申请,清廷征调大军进藏,于第二年五月将入侵的廊尔喀军队全部逐出国境。
    
    1793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也就是著名的二十九条章程。此后一百余年,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第二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并于1940年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西藏地方政府多次选派官员参加国民代表大会。当时内忧外患不断,但中央政府从未间断对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册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五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再次强调了西藏对中央的隶属关系,并确认了西藏的传统风俗、文化、信仰等不被破坏。
    
    1959年3月,西藏发生了由某些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叛乱很快被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坚决平息。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开始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二、地理
 
中国的版图仿佛一只雄鸡,而雄鸡的腹部那一大片神秘的高原就是“世界第三极”——西藏。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北与新疆和青海毗邻,东连四川,东南与云南接壤,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 西藏的地理位置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几个国家相邻,国境线长近4,000公里。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著名的“世界屋脊”。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占全自治区面积三分之二的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在冈底斯山和喜玛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西藏境内河流众多,著名的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

    西藏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经珞瑜地区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谷底最窄处仅74米,最宽处约200米,全长370公里。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淡水湖少,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等都是有名的大湖。
    
    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于1965年9月。
   
    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的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三、气候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

    这里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西藏各地气候千差万别,总的来说属于高原大陆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但由于日照时间长,冬季并不寒冷,全区年平均温度在5.6—20℃之间。从地域上来说,西藏东南部较低地区气温高,气候较暖,年平均气温8℃;西部及北部草原和高山地带气温低而寒冷;海拔较高地区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0℃以下。5月到10月份是西藏的最好季节。

    与相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较,西藏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只要有阳光也会感到温和如春。又因空气稀薄,含水汽杂质少,热量散失快,降渐迅速,造成较大的日温差。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降至0℃以下。唐古拉山脉以北,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亦在10℃以下,有时甚至会降雪。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 。冬季含氧量在70%以上,夏季含氧量在80%以上。

    西藏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则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藏东南和喜拉马雅山脉南麓地带呈南开口的人型地形,夏季降水量非常丰富,年总量约1,000毫米以上;而藏北的那曲以西及阿里高原,因离海洋较远,海拔又高,还受高山重重阻隔,降水量明显减少,年平均不足300毫米。

    “高原夜雨”是西藏气候的又一特征,夜雨主要出现在雨季。夜雨的优越性很大,夜间下雨,温度降低,天气凉爽,可以减少农作物由于呼吸作用而消耗的养分。
  
    西藏的冬春季节就是常说的“干季”,也叫“风季”。一般是从10月下旬到次年5月。在干(风)季里,全区降水量皆很少,常造成旱灾。冬季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 冬季(主要在11月至次年2月)暴风雪和雪后强降温是危害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这在藏北更为严重。冬春(主要在2月至4月)的大风也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西藏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多种多样的气候中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西藏已经发现90多种矿种。有26个矿种探明了储量,其中11种的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能源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现较少,但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风能蕴藏量丰富,其中地热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
 四、民族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居民基本上以藏族为主,是我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省区。199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人口232万,其中藏族人口223.6万,占总人口的96.4%。除藏族外,西藏自治区还居住有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等民族以及夏尔巴人等。 
    
    藏族 藏族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史书记载藏族先民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藏族自称“博巴”,按不同地域又分为阿里地区的“兑巴”,日喀则地区的“藏巴”,拉萨地区的“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康巴”,以及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安多哇”。
    
     藏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依地区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公元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命吞弥•桑布扎等人参照西域和天竺(今印度)文字,创造了三十个拼音字母。从此,藏族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和著作和译述。文成公主入藏后,从内地带来的各种书籍,也逐步被译成藏文。藏族诗歌的发展在公元八世纪达到高潮。十世纪到十六世纪,藏族文化进入了兴盛时期,佛学、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方面的专著相继问世。其中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藏学丛书,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历史名著《智者喜筵》、《青史》、《红史》,以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等。
  
    生活在辽阔富饶,水草肥美西藏草原上,藏族居民的生产自然多以牧业为主,城市居民多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 。农区作物主要为青稞(裸大麦),也种植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以青稞豌豆等炒熟磨成的糌粑(炒面)为主食,喝酥油茶和奶茶,节庆喜筵中喝青稞酒。藏族人民爱吃酥油(黄油)、奶酪等奶制品和牛羊肉,但不食奇蹄类兽肉。
  
    不同地区藏族居民的服式装束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讲,农区男子穿宽领的羊毛氆氇藏袍,牧区则不论男女,四季常穿羊皮藏袍,男子穿藏袍习惯袒露右臂,或将藏袍两袖系在腰间。妇女服饰大概相同只是图案较为繁复华丽,已婚者腰系围裙;无论男女均喜欢佩带玛瑙、珊瑚、玉石、猫儿眼等制作的饰物。
  
    牧区藏族居民大多居住在用牦牛毛编织的黑色帐逢中;农民则多住用土坯、草皮或石块垒砌的两层平顶楼房;而城镇居民多住藏式平房,近年来住现代式样楼房的逐渐增多。
    
    藏族人民普遍信仰佛教,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占主要地位的黄教(格鲁派)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等。佛教信徒家家供有佛龛,胸前挂金属佛盒,手摇转经筒,进入寺庙朝拜。尤其是藏历年、朝心节、雪顿节、望果节等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寺庙的朝拜者络绛不绝。
    
    藏族盛行天葬和水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不喜欢外人参观其过程。

    门巴族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隅地区,墨脱、林芝、错那等县有零星散居者。门巴族无文字,但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方言复杂。门巴族人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色小帽或黑色毡帽。男女均嗜好喝酒和吸鼻烟。多信仰藏传佛教,在一些地方也信仰原始巫教。
   
    珞巴族 珞巴族自称“博嗄尔”、“朗那普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使用藏文。珞巴族主要经营农业,尚竹编。男子一般穿羊毛及腹坎肩,戴圆形盔帽;女子穿圆领窄袖短衫和略过膝部的筒裙,小腿扎裹腿。
 
    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定结县的陈塘区和樟木口岸一带,藏语意为“东方人”。夏尔巴人与居住在尼泊尔境内的舍尔巴人在语言文化、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方面比较相近,来往亦很密切。夏尔巴人分为色尔巴、嘎尔扎、撒拉嘎、茄巴、翁巴等种姓。同种姓的人是亲戚,不能通婚。夏尔巴人信仰藏传佛教中的花教和白教,也有信黄教和红教的,还有少数人信黑教。他们能歌善舞,曲调悠扬而文雅,其舞蹈与尼泊尔、巴基斯坦有些民间舞蹈很相似。他们穿白色镶黑边的短袖外套,住两层的木制阁楼。现在多从事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世界上最出色的高山向导多出自夏尔巴人。
 
五、宗教
 
在西藏自治区全部人口中,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信奉伊斯兰教的约有2000 人,另有约600人信奉天主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支。佛教何时传入西藏,说法不一,但正式传入西藏,应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他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后来又从中原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到西藏传播佛法。
    
    佛教传入吐蕃后,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松赞干布之孙,金城公主之子赤松德赞继位时,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大师入藏,之后,莲花生大师也入藏传法。莲花生大师深通密法,具大神通,入藏后收伏众多神魔,使他们成为佛教保护神,并建立桑耶寺,选了7名优秀藏族子弟出家为僧,这是西藏首批僧人,号称“七觉士”。之后,相继建了一批寺庙,大批藏族人出家为僧,翻译了大批佛经,这一阶段被称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公元7至9世纪,相当于吐蕃时期)。公元9世纪,信奉苯教的朗达磨继任赞普,他大力压制佛教,虽然不久被僧人贝吉多吉刺杀,但佛教并未得到复兴。公元11世纪初,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扬佛法,同时期,其他佛学大师也为佛教在西藏的恢复作了大量工作,佛教再度在西藏盛行。这一阶段被称为后弘期(公元十至二十世纪中叶),期间不断有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传法。重新弘扬起来的佛教与前弘期流传的佛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经过与苯教的长期斗争,互相渗透,吸收了很多苯教的元素,从而成为一种与西藏地方形势息息相关的宗教。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形成了许多教派,其中以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对宗教进行改革后创立的格鲁派影响最大。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区流行于的原始宗教称为苯教,又称“苯波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俗称“黑教”。现在西藏自治区全部人口中,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少数藏族人信奉苯教。
    
    宗教活动是藏族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多积功德,以求来生的幸福。藏族老人对于祈神礼佛尤其注重,从生活中的细节到信念的虔诚无不面面俱到。
    
    清晨到屋顶焚香是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情。藏族人的屋顶上除插有五色经幡外,还有一个土砌的焚香塔。人们每天早晨在香塔里焚烧香枝柏叶,祈求保佑家宅平安、家人健康幸福。

    早饭前后,人们开始围绕寺庙、宫殿、神山、神泉、神树等神圣地方转经。在拉萨,所有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围绕释迦佛殿转经称“内圈”(藏语叫“囊廓”),围绕大昭寺转叫“中圈”(八廓,也就是拉萨最著名的古老街道八廓街);围绕大昭寺、布达拉宫、磨盘山、药王山转称“外围”(藏语叫“其廓”或“林廓”)。转经者右手转动转经筒,左手数着念珠,口中不停地诵念“俺、嘛、呢、叭、咪、轰”六字大明真言,沿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地绕行。在拉萨,藏历一月和四月,是转经朝佛的高潮,三条转经路上,人如潮水般涌动,诵经祈祷之声,形成一阵巨大的轰鸣。

    每逢宗教节日,或者藏历每个月的初八、十五、三十,藏族人照例要到附近的寺庙,给长明灯添酥油,向神佛祈祷。朝佛者手拿盛酥油的灯盏,进寺后将灯盏点燃,让灯芯周围的油脂溶化,再来到每座神坛面前祈祷并陈述内心的愿望,在长明灯里加倒一些酥油。西藏各寺庙门口,转经廊两侧,都安置有一长排、一长排的转经筒,朝佛者照例要推动经筒,效果与诵念六字大明真言相似。

    西藏高原上的许多高山和大湖被认为是神山圣湖,许多藏族人在一生中都要有几次朝拜神山圣湖的经历。藏历羊年是到藏北草原朝拜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圣源的年份;猴年人们都去喜马们雅山的扎日神峰,佛经上说那是无上瑜伽部的本尊胜乐金刚的坛城;马年则是朝拜西部冈底斯山主峰冈仁布钦和玛旁雍错圣湖的最佳时候,因为马年是冈仁布钦神山的本命年。拉萨大昭寺常有赤裸双脚,五体投地的伏身叩拜者,他们是来自各地的磕等身头的朝圣者,他们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出发,以身体为尺度丈量迢迢数千公里,行程动辄数月多则一年甚至更久,到大昭寺前一了心愿。

    藏传佛教的教派 藏传佛教经历了“前弘期”及“后弘期”以后由于当时西藏地方政权割据,师承不同,而形成了众多的教派,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教派: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指该教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最早的一派,可追逆到莲花生大师传法时期;所谓“旧”是指西藏前弘期佛教相对后弘期佛教而言。该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现在宁玛派有些地方对僧侣的某些戒律要求不是很严格,甚至可以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萨迦寺建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县,此地岩石灰白,故称“萨迦寺”。该派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俗称“花教”。该派在西藏历史上影响很大,其发展与衰落和元朝中央政府紧密相连。该派于11世纪由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创立。萨迦派原来规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生子后不能再接近妇女。政教两权均集中于家族之中,并以家族的形式相传承。萨迦派传至八思巴时,该派进一步发扬光大。26岁时,忽必烈封他为“国师”加封“帝师”,46岁园寂。他为元朝创立蒙古文字,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并促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省。

    噶当派 “噶”藏族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该派源于阿底峡大师,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佛法。该派以显宗为主,不排斥密宗,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黄教在该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该派。

    噶举派 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此派传承复杂,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此派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影响巨大,现在仍在藏传佛教中占一席之地。 

    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15世纪初,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精典教义而创立。该派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教派无法相提并论的,达赖转世和班禅转世系统都出于该派。藏区五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尔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均属该派。该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此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
    
    通常僧侣只能属于某一个教派,但是寺庙可不一定。比如著名的大昭寺就不属于任何的教派。

    活佛转世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一种宗教体制。活佛是指已经修行成佛的人,在他圆寂之后,为了完成普渡众生的宏愿,再度转世为人,以普通人的形体出现。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随时可能消亡,但灵魂永存,并在六道中不断轮回转世,活佛的转世是以此思想为前提的。活佛属于超越了轮回,自愿下凡救渡众生的菩萨。
    
    据说菩萨本来是有能力、资格成为佛的,但由于对众生的悲悯,所以发下宏誓,一定要等救渡完所有众生,自己才去成,所以藏传佛教中,活佛不断地在人间转世。 活佛在去世和转世之前一定要修一种特殊的法门,活佛在修炼完此法之后却可以掌握自己生死的命运。

    西藏第一个实行转世的活佛是噶玛噶举的噶玛拨希,那是在13世纪晚期的时候,到现在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西藏每年有不少或大或小的活佛转世,当然,最重要的是格鲁派的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

    转世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般前世活佛在去世之前都会留下遗嘱,或者至少是一些暗示。有些遗嘱把转世的细节写的非常的清楚,有些则没有很多的细节。
    
    然后就是降神获取神谕,是靠神灵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时来传达神的旨意。西藏人认为降神可以打听出许多不清楚的事情,转世的时候也不例外。这是格鲁派在寻访转世灵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降神能够指出灵童的出生方向,甚至灵童父母的名字。
    
    再然后就是占卜。主要是印证和补充降神得到的资讯,通常通过高僧占卜,能知道灵童出生的方向和一些细节。
    
    观湖也很重要的,尤其在找寻象达赖喇嘛这样的大活佛的时候。一般降神的结果或高僧的占卜会显示灵童出生的大致方向和属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同一方位会出现许多同一种属性的灵童,这时,寻找具体方位最有效的决策办法是观湖。在西藏山南加查县的拉姆拉错被认为是观湖最准确的地方,普通的人甚至也能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前世和未来。而通过虔诚的祈祷,湖中更会显现一些景象,这些景象就是活佛转世时的出生地。
    
    十三世达赖圆寂后,为寻访其转世灵童,热振活佛在此湖的显影中看见一家农户位于路的尽头,门前有株巨树,门旁拴一匹白马,一位妇女抱一小孩立于树下,后按此显影寻访,结果在离青海20公里处的祁家川寻找到了十四世达赖。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基本上肯定了灵童出生的大致方向、时间、家庭情况,然后就是派人去寻访灵童(备选的新的转世活佛)。
    
    灵童确认可以说机会均等,凡信奉佛教家庭出身的儿童,不论民族、不论贫富、不论男女,凡符合选拔条件的均可入选灵童。
    
    根据宗教的记载,灵童的举止言谈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能够发现他和前世活佛有很多共性或者与众不同的特性。
    
    另外,灵童出生时当地会出现一些奇异的征兆。比如反季节的开花,出现彩虹等都是吉祥的。
    
    最后的考验就是让灵童辩认前世活佛的遗物。藏传佛教相信灵童出生后能记忆前世的一切,也可辩认前世用过的物品。在寻访的过程中,寻访者往往带一些前世活佛的遗物和仿造品同时摆在被寻访者的面前,让他辩认,如果辩认准确无误,即被认定为转世灵童。

    所以自从清朝开始,大的活佛转世须由中央政府认可,一般需要在中央官员的监督下金瓶掣签。金瓶两个,一个放置在北京雍和宫、供内外蒙古活佛使用。另一个放在拉萨大昭寺内,供西藏、青海、西康等地的活佛转世使用。在特殊情况下,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也可以由政府直接册封,不经过金瓶掣签。

    坛城 坛城,又称坛场、道场,意为报身之净土,亦即密宗修本尊法成就后之时空总汇。梵语译为“曼达拉”, 也就是佛教的佛堂。安置佛堂的意义在于让自已及家人修行有所依处,而非设立佛堂即有佛。佛像代表佛之身,佛在教徒心中。
    
    一般来讲,坛城中央安奉释迦牟尼佛佛像。佛像之左方奉母续本尊,如绿度母及「法本」、「经典」,右边奉父续本尊如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以及舍利塔。佛像供养处略高。佛像前可供曼达盘,最外缘供八供。一切佛像、舍利塔皆须请上师开光加持。

    供养坛城一般有两种方式:实物供养和普贤供养。 

    实物供养包括用自已所拥有的财富及一切最好的东西,或用人我所共有的,例如天上、地下、水里的宝藏。而普贤供养(亦称观想供养),是依心所作,观想世间一切宝物,譬如四大部洲,日请山川及自的福报功德等作供养。
    
    依藏密传统,在坛城前必备八供─(一)水--供养诸佛菩萨饮用;(二)水--供养诸佛菩萨盥洗;(三)花--供养诸佛菩萨一切美好的色;(四)香--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美好的香;(五)灯--供养诸佛菩萨眼识光明;(六)涂香--供养诸佛菩萨涂身之油代表世间美好之触;(七)食子--供养诸佛菩萨之食物代表味;(八)音乐--供养诸佛菩萨世间妙音代表声,以海螺或「丁夏」代表。八供是最简易的一种供养,在寺里有用一千个八供作供养,供养愈多,积聚功德愈多,但发心须正确,心应不执功德。

    在西藏有几座很著名的金属坛城模型,比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白居寺里。另外,寺院里经常有信徒用青稞擦一些浅边的铜盘子,它们叠起来也是表示坛城。
 
五、人文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拜会尊长、民俗节庆、婚丧嫁娶、拜佛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而迎接和送别客人更始一定要送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 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吉利、纯洁,因而哈达一般是 白色的。现在藏区也有一些其他颜色的哈达,不过多是敬献给寺院的,送人不常见。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不经蒸馏近似黄酒 ,度数在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用小指沾酒对空弹三下,然后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 喝干一满杯,称为“三口一杯”,是西藏最正规的饮酒礼节,经过“三口一杯”后才可以随意喝酒。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 自行端喝,待主人捧到你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3 藏民伸舌头,是表示尊敬而并非嘲笑;合十则是一种礼节。
  
    4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走路时 ,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喝不作响、嚼不出声、食不满 口等规矩。 
  
    5 进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能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
  
    6 未经同意不能进入寺庙的佛殿,这在一些偏远的寺庙尤其重要。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以及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有些秘宗殿地方禁止妇女进入。在西藏,不尊 重经典、不尊重喇嘛、不尊重寺庙将会受到指责。路过寺院、经旗杆、玛尼堆、佛塔,都要 顺时针绕一圈。
  
    7 苯教的转经方向是和佛教相反,逆时针。苯教是西藏早期的宗教,在藏北广大地区、 昌都地区、林芝地区有很大影响。进入寺院时要注意辨别,当然,最保险的做法是跟着僧俗群众走。
  
    8 关于天葬: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天葬被过分喜欢猎奇的人已经渲染的很过分了,结果导致了观看天葬的旅行者和当地老百姓之间的不少冲突。对于天葬,多数老百姓忌讳生人观看。西藏政府和旅游机构都不鼓励游客去看天葬,藏族人尤其是死者家属,不愿汉族人观看,这是民族习惯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您有机会见到,请自重你的言行。
 
七、人文-艺术
 
文化 西藏的民族文化是在独特的历史时代中产生的,并同宗教文化融合渗透,汇成独特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歌舞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西藏向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民间音乐和舞蹈往往结合在一起,旋律优美,有的动作轻盈舒缓,有的动作粗犷、奔放,风格独特,是中国民族歌舞园地里一朵绚丽多采的奇葩。西藏民间歌舞种类繁多。其中,有圆圈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踢踏舞(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变化)、宫廷歌舞即大歌(颂歌)。还有圆润舒展的弦子舞、金铃银鼓相伴的热巴舞、后藏大鼓舞和前藏腰鼓舞等。现在在各种民族节日上经常有机会见到。 

    壁画与雕塑在漫长的历史中,历代优秀藏族民间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精湛的艺术作品。画在建筑物如寺院、宫殿墙壁上的壁画,是西藏最常见的艺术形式。壁画题材除佛和佛教图案外,还有对劳动生产、建筑场面、战争、狩猎、歌舞奏乐、民族体育、佛事活动的真实描绘。用金属、泥石、木料和糌粑、酥油、贝壳等各种质料塑造的各种佛像,是西藏民间艺术的另一奇葩。在灯节期间展出的酥油花是西藏的一大特色,各寺院中和民间皆有工于此道者。

    常见于崖壁、经板、玛尼石片、骨器、铁器、法器和古建筑物上的石雕和浮雕,表现了藏族人于细微处见虔诚的宗教精神。内容多为宗教形象和故事,这些雕刻多随形构图,因材施刀,刀法刚健有力而又轻快自如。产于印度的白檀木和红檀木以及其他质地细腻的硬木都可以用来制作佛像、佛塔、小鼓、大鼓和面具等。在西藏,刻有宗教内容的石刻经常被堆放在路旁或其他显眼地方,称为“玛尼堆”,藏族人认为对着它们磕长头或者绕它们转经是修行积德的方式。此外,石刻艺术家也在野外可以利用的光滑岩壁上雕刻艺术品。

    唐卡 唐卡据说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画轴,再用彩缎装裱。唐卡以壁画艺术为基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邻近地区交流,并吸取其他民族新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山南昌珠寺保存的一幅用珍珠镶嵌的唐卡《观音憩息图》共使用了29,020颗珍珠,1,997粒珊瑚,185颗绿松石等串缀而成,尤为珍贵。在藏族人的眼中,唐卡不仅是艺术观赏品,更是可唤起人们的佛性、由佛教徒随时供奉的物品,也是僧人们面对观想修行所必须的物品。许多唐卡的背面写有咒语,并请高僧大德给予开光、加持,使其具有灵气。唐卡的题材取源广泛,除描述宗教题材的之外,有的取材于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科学唐卡。

    手工艺品 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在爱美的西藏人民手中也显示了艺术光彩,民间的建筑、衣装、饰物、家具等日常用品均绘、绣、刻以适当的美术图纹,壁毯、地毯、银碗、刀鞘等也都有图画花纹和鲜艳的色彩搭配。 
 
    藏戏 西藏独有的藏戏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传说在十五世纪初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1385-1464)所创,当时的藏戏结合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及宗教舞蹈等形式,并配以不同的角色、道具等进行演出。
     
    藏戏和宗教传说关系密切,随着藏戏的流传,藏传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得到五世达赖大力扶持后,藏戏不断发展并完善,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舞、韵、技、艺相结合的一套程式。在哲蚌寺有定期举办的藏戏节。演员头戴白色面具,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白玛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八大传统剧目。

    今天看到的藏戏在藏区各地的不断推广中,形成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系统,它们在语言、唱腔、歌舞及内容上都有所区别。由于戏中人物所带面具多是蓝黑色,故有蓝面具藏戏之称,区别于早期的白面具藏戏。藏戏在西藏民间受欢迎的程度,从它对藏族服饰、发型、礼俗节庆等方面的影响可见一斑。今天的藏戏在曲目和表演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
 
    藏医 藏医学迄今已有二千年的发展历史,有史可考的已达一千多年,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藏民族传统文明文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政的医疗经验总结,是不断吸取中医和外来医学经验,从实践逐步上升为自成独特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在其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名医辈出,医著博大精深,不少医药学成就曾达到时代顶峰,为藏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居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列的藏医学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及确切的疗效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日渐升温,而其中许多成果至今尚难作出确切的合理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杰出的藏医理论家写出了多部传世的藏医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的<<四部药典>>,由宇陀•元丹贡布总结完成,是藏医药学不朽的奠基性著作和经典教材。 
  
    著名藏药学家帝尔玛•丹增彭措在青海东部、南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经过近二十年实地调查研究,于1835年完成的<<晶珠本草>>,在技术水平和科学性方面达到当时高峰,被列为我国经典医学著作之一。
  
     <<四部药典>>图谱 和<<晶珠本草>> 等藏医药学典籍以系列的医学挂图(曼唐)形式把藏医学全部内容用4900多个图象表达出来,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中有关人体胚胎学的曼唐,是古代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人体胚胎发育图,所表达的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与现代医学胚胎发育理论几乎是一致的。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就采用极为发达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骨科的复杂手术和眼科、耳科方面的精细手术。 

    藏医认为,人体是由隆(气)、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大基本要素和七种物质构成(即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等),此外,还有汗、尿、大便三种排泄物。而人产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内、外因两种。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

    根据不同的病症,藏医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薰、敷烫、药水浴、穿刺等。

  (一)药物治疗:藏医利用药物的寒热属性不同,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一般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药引子的使用也很常见,以便把所用制剂引向患病部位,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放血疗法:这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很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具有很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体质壮实的热性病症患者。 
  
    (三)灸法:藏医的灸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7世纪便已被广泛应用,多用于寒性病。藏医施灸的穴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既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四)催吐法:催吐法就是利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疗法。主要适用于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等。
  
    (五)药浴疗法:这种疗法也是藏医学较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适用于关节炎,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妇女病等。一般用药液洗浴,亦用蒸气药浴。 

    (六)搽涂外敷法:藏医认为,此疗法对身体有补养作用,适用于皮肤粗糙,体力虚弱,思考过度,精神不畅等。并常与按摩疗法结合。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
    
    《格萨尔王传》 在西藏旅行很难不听到格萨尔王这个名字,很多名山大川周围的神迹也和他有关。
  
    首先要说的是,格萨尔王是西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人。

    格萨尔王的主要故事由藏族的民间艺人口头相传,主要来历是说唱体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的时代背景为11世纪前后。当时,随着朗达玛灭佛的失败,引起了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吐蕃政权迅速瓦解,雪域高原上大小氏族部落互相征伐、战乱不断,一片混乱。这时候天神之子格萨尔出现了。格萨尔幼年时不仅要经常浪迹荒野而且还要和家族里企图陷害他的亲戚斗智斗勇。但年轻的格萨尔不仅能够屡屡化险为夷,而且还掌握了降魔驱邪的法力。

    成年以后的格萨尔被拥立为王,而且变得玉树临风丰神俊朗,得无数美女青睐。但是格萨尔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开始了四处降妖除魔的征程。《格萨尔王传》里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些战斗故事。讲述格萨尔王如何南征北战,如何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妖魔鬼怪,平定内乱,惩治外道,弘扬佛法等等。

    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行吟艺人在当地被称为“仲肯”,以出没在藏北及藏东地区最多。他们仅仅以说唱《格萨尔王传》为生,每逢传统节日、体育赛事、牧场闲暇及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里,便走乡串户为牧民们说唱《格萨尔王传》。所以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特别是牧区的老百姓内在精神气质的影响十分深刻。尤其反映在藏族人尚武重诺的英雄主义气质。特别是在藏北牧区如安多、康区一带,好骑射游猎、竞技角斗、佩刀、缠英雄结等民风,无不是格萨尔王的强悍遗风。
    
    由于一直是口头流传,《格萨尔王传》现存传世抄本、刻本近300种。收录较为齐全,且可以明确断代的刻本是1716年于北京刊印的蒙文本。现在国家也在整理更完整的《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散文部分除外,只史诗部分就有100万至150万行,史诗估计有三十六部,一千五百万字。一个行吟诗人滔滔不绝的说一辈子也说不完,这样长的史诗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一直是个谜。行吟诗人是怎么把这一千多万字了然于胸,并口若悬河声情并貌地讲述出来的一直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而且大多数的游吟诗人都不识字,似乎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资。那么他们是从那里学到的

    《格萨尔王传》的呢?
    
    几乎每一个行吟艺人都声称自己关于《格萨尔王传》的了解都来自于某种神奇的天意,似乎是冥冥中的神灵们附着在了自己的躯体之上,比如说在小时侯突然发了一次高烧,大病一场,然后就突然间拥有了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能力。

    六世达赖的情歌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是西藏历史上很特别的人物,他的特别是因为他的作品《仓央嘉措诗歌》。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时候已经14岁了,在此之前仓央嘉措生活在民间,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至今广泛流传,驰名中外。

    仓央嘉措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情歌》藏文原著,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流传之广,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法、日、俄、印地等文字译本。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誉大振。
  
    表现了出家修佛与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如: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这一首最为著名,被无数人翻唱过)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时时浮现我心上。 
   
                   表现出家与入世的矛盾的如:
   
                   默想的喇嘛的面孔,
                   不显现在心上。  
                   没想的情人的容颜,
                   却映在心中明明朗朗
   
                   而下面两首,是朱哲琴在央金玛里唱过的
                 
                   夜里去会情人, 
                   早晨落了雪了; 
                   保不保密都一样, 
                   脚印已留在雪上。
     
    
                   人家说我闲话, 
                   自认说得不差, 
                   少年的轻盈脚步, 
                   踏进女店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