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 ,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州域固定形成于民国25年(1936年)。始于春秋为巴子国地;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雍正十三年改土司归流、置施南府,辖恩、宣、来、咸、利五县;民国17年至24年,州境部分地区先后属于巴归兴,湘鄂边和湘鄂川黔苏区,并建立了苏埃政权组织;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辖8县:即恩施县、利川县、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鹤峰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六县二市一开发区。 恩施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由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恩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保存完好。 恩施的美就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旅游者不必拘泥于线路,可以兴之所至地游玩,这样往往能随时发现好风景。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全州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是华中森林宝库之一,享有"天然植物园"美称。森林覆盖率75%,林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左右。原始孑遗树种和珍稀树木举世闻名,水杉、银杏、珙桐、鹅掌秋、香果树、楠木等历来为土家山寨特产,被列为朝贡珍品。金钱松、穗花松等珍贵树木,具有观赏价值外,又属古老孑遗植物,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其木材结构的理直,为上等用材。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乔大木60科,114属,249种;灌木32科,89属,228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 二、气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民间素有“低山称谷、高山围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300-1800米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7.4-7.8℃之间,长庸群0?00米以下的地区超过18℃,1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则低于7.8℃,垂直差异明显,全年气温最低在1月,最高在7月。 三、人文
在当地可以看一下恩施土家风情表演。这种表演以土家四道菜为主线,穿插土家山歌和舞蹈,整场表演时间约60分钟。土家四道菜是白鹤菜、泡儿菜、油菜汤和舔酒菜,其醇厚的民族韵味令人着迷。其间的山歌独唱、对唱和小合唱字正腔圆;耍耍儿、莲响儿、摆手舞等亦展示出浓郁的土家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