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位于山西省中部,为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海拔约800米。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万。其中市区面积140余平方公里,分南城、北城和河西三个区,市区人口100多万。郊区分南郊、北郊和古交区。现辖一市、两郊、三城、三县,市辖县包括阳曲、清徐和娄烦。太原市的街道十分规范,南北走向的统称路,东西走向的统称街。晋祠、天龙山、崛涠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异色,因此,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市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属于尧帝的子孙受封的唐国,后来改国号为晋。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晋国卿赵简子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历史上曾为北部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即有中原北门之称,历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工业城市,尤其在清朝年间,粮行、绸缎、钱庄等十大行业盛极一时。汉朝时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太原的黄金时期是隋唐两代。隋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为晋王,视太原为“发祥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唐朝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朝建立后,太原被定为“北都”,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地位。唐末时天下由治而乱,五代三主和北汉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宋朝后期和金元两代,太原屡遭战火洗劫,明清时得到重建。解放初期太原市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解放后,太原市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太原市气侯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气侯特征表现为地带性强烈,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平均为470毫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70天左右。昼夜、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9.6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6.4度,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3.4度;夏天,这里基本没有酷暑,温度适中,气侯宜人,是旅游、避暑佳地。 如今,太原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中心,亦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近数十年来,太原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 太原市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太原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此外还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太原后曾有《颂太原》一诗,首句便是“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如今来到汾水之畔,无论是远观、近望,每一个旅游者都会不虚此行。 太原的民间文化活动极为丰富多彩,其小晋剧为其代表。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二、地理
位置:地处山西省中部,濒临汾河,三面环山。
区划:下辖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 三、气候
太原市的气侯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9.3℃。冬季晴朗、干冷;夏季炎热,日温差大。太原春季日照强烈,风很大,且由于当地产煤丰富,所以风中常带有黑沙。春夏时节到这里旅游,太阳镜、帽子是必不可少的。戴隐形眼镜的朋友更要特别当心。
四、人文-艺术
太原曲艺
曲艺是一种多类艺术的总称,有人说它是都市中的市井艺术,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太原曲艺,源起较早,形式多样,说的、唱的、拉的、弹的,无不各具风采。远的尚且不说,只是清末至民国间,说唱艺术在太原城乡间就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当时主要流行于太原市城区的就有:唱莲花落的,说快板书的,边弹边唱大鼓词的,唱小曲的以及说评书的。他们有的资金略为雄厚,集股自设不大的园场,售票表演,俗称其“小戏园”。有的与茶馆合伙经营,虽不售票,但是,每说唱一段索钱一次,如饮茶须另付茶钱。有的则到处开设临街散场,当场表演,跟踪集会,并不定址,行止全视能否糊口养家而定。也有的颇为艰苦,整日走街串巷,沿门卖唱,形同乞丐,十分可怜,当地人俗称其为“巧讨吃”。当然,也有个别名头子稍大的曲艺艺人,或应有钱人家喜庆,前往府上“唱堂会”;或应某业开张,前往献艺助兴。但是,太原本非大都会,用钱于此道者的富有人家,并不多见。所以邀之者不多,去之者亦寡。 在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太原的快板书,是从太原秧歌中脱胎而出的,当地人叫做“二叠辙子”。其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伴随太原秧歌而说的辙子词,即一人在前表说,由他人在后用鼓板伴奏,其词有长有短,多为叙事为主。这种形式即使在长篇大戏中也可见到。 第二种是演员自拿竹板一副,形同太原莲花落。演员边打板边说唱,随时随地即兴表演,不受舞台的限制。 早年太原快板书的表演者,多为秧歌戏中的丑角充当。其说词多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逗笑之词,亦有不少格调庸俗、低级趣味的所谓“花词”。解放之后已经全部割除,还编出不少健康的,反映新生活的快板段子。诸如《新旧社会对比》、《新旧婚姻对比》、《计划生育好》、《赌博是个坏习惯》等等。 大鼓书,太原亦称之为“坤书”,所以名此,似乎因其表演者见为女性之缘故。操此业者,多为河北、河南、山东人,本省和本市人,寥寥无几。所唱之词多为时调、小曲、二簧及各种梆子腔、秦腔等。 鼓书以唱为主,体裁多取于各种剧目中的传统唱段所改编的鼓词唱腔。表演时,女演员身着时装,右手以竹棍击打板鼓以为板,左手轻摇两片金属制作的半月牙形击奏为眼,后有三弦和月琴为其伴奏。一般是唱一段收一次费。民国年间,弹唱鼓词者,夏季多在今儿童公园的文瀛湖畔,进行地摊表演,冬季则多在开化市、大中市等市场的茶馆、书摊和商店进行表演。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太原指南》一书讲,太原市的鼓书表演,多于“每日午后表演,每奏一曲索钱一次,随意付给,多寡不限。”“捧角点曲者’”,则须按约定的“需洋六角或八角”付酬。 至于沿街串巷的卖艺人,则大多为盲女瞽叟。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互相结伴,相依为命。每于夕阳西下,便沿街拉奏胡琴,弹拨弦子,高歌小曲,以此博得行人住户的同情,赐与小钱,维持生计。这些艺人们,所唱的小曲多为流行时调,自编俚词,有歌唱栖惶生活的,有歌唱感谢施舍者的,有歌唱传统的乡言俚语的,故而太原人称其为“唱曲曲”。 这些艺人,多少年来,受尽人间坎坷之苦,为生活所迫卖唱为生。他们用自己的歌喉、说唱,丰富了太原的曲艺艺术,却遭到了人们的卑视和白眼。是新中国的诞生挽救了他们,也挽救了濒临绝境的地方曲艺艺术。他们所创造的反映太原文艺民俗的莲花落、快板书、鼓书,将载入太原民俗文化的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