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古称“漾泉”,因泉水喷涌而得名。它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北接定襄、五台两县,东临河北平山、井陉,南连昔阳,西俟寿阳、阳曲县,人称“三晋妥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晋东雄绕”。总面积4452平方公里,总人口117.4万,是山西东部的中心城市。阳泉现辖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是省辖市。建国后,阳泉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电子、食品等部门配套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阳泉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灿明珠。悠久的历史遗珍,旖旎的山光水色,迸发出诱人的风彩和魅力。白昼登临山颠俯瞰全城,楼房鳞次栉比,路桥经纬交织,厂矿星罗棋布;入夜浏览市区,江天灯火辉煌,山河彩虹映照,景色妙不胜收,令人慨为观之。著名诗人郭沫若曾欣然命笔咏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阳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同阳泉人民一道,为阳泉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烈的史诗,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5月4日建市。阳泉从此步入历史发展的崭新时代,开始的伟大的振光历程。
  河山环绕,山岭纵横,文物荟萃,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绚丽名姿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构成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秀峰幽谷,飞瀑流泉为主要特色。著名的有风景奇丽、气候宜人的藏山,山深茂密、盛产药材的壁署胜地,药林寺山,景物诱人,云烟索绕的平定冠山,太行重要关隘娘子关,北方罕见的大榕洞─万花洞、玉花洞,山西第一泉──娘子关泉群,水帘洞悬空飞瀑布,滹沱河畔医疗,健力价值独特的果家寨温泉,山水相揉,素涓垂绕的龙潭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以文化古老、名胜众多为基本特征。
      仅古人遗址就有多处,如:春秋末期赵尚子修筑的“古代遗址”;汉淮阴候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云率军驻守娘子关遗址;气势磅礴。绵延20多公里的古长城;平定武装起义遗址;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狮眩山战役遗址。此外,还保存着诸如藏山祠、藏山大王庙、冠山资福寺等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体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国内罕见、具有唐代遗风的标里关帝庙正殿等,以及清代著名学者张穆故居和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许梅故居。
二、历史
阳泉,古称“漾泉”。阳泉市境内枣烟等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10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阳泉历史的发端。境域最早见诸史籍是《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关于春秋时期建于盂城盆地的仇犹国的记述。从西汉起,境内曾先后设置过上艾县(后改称石艾县、广阳县、平定县)、原仇县(后改称盂县)、苇泽县,还设置过受州、承天军、平定军、平定州、盂州和平定直隶州。 
  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阳泉,平定县贫苦农民数千人加入起义军。清顺冶年间,盂县北乡农民数千人在其领袖李化龙的带领下,围困盂县城,给清兵以重创,李化龙壮烈牺牲。此后10余年间,农民军余部辗转隐蔽,继续反清。1860年(清咸丰十年),盂县后川一带农民在80高龄的贫苦农民刘绍发的带领下进行了抗税斗争,迫使统治者作出了有关减役、减税的让步,并立起了“整饬弊政碑“。199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境内出现义和团运动,平定义和团焚毁韦泊教堂,驱走洋教士,开展了扶清灭清的斗争。清末,阳泉人民兴起反侵略争矿权的斗争,自1905——1908年,境内绅民与渠本翘等一道反抗英国祖国公司掠夺矿山的斗争得到了全省各界人民和山西留日同乡会的支持,取得了胜利,开创了全国收回矿权斗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胜利后,山西政权落下阎锡山之手,阳泉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中。1913年(民国二年),盂县东乡万余名村民在张龚保、杨培玉、梁振全等率领下起义,两次围攻县城,斗争持续1年之久。1922年(民国十二年)12月,境内铁路工人建立了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工会。1926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阳泉建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阳泉党组织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仍坚持斗争,并于1931年轻月配合山西省特委发动和领导了“平定兵变”,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抗日战争爆发后,阳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晋东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展开了广泛的抗日斗争。阳泉地区中共党组织配合八路军一二师、一二九师,广泛宣传动员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坚持敌后旅游南昌战争,配合八路军主力,取得了七亘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市区西南侧的狮脑山曾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境内解放区的人民在恢复 
和发展生产的同时,又进行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积极生产手榴弹壳、地雷、炮弹壳、炮弹叶等军用产品并踊跃参战支前。1947年正太战役中,仅平定(路南)县就有41500名民兵支前。翌年6月,平定县在组织2000名民兵支援晋中战役中,于9月调集11761名民工、民兵支援太原战役,11月又送走1800余名优秀青年入伍参军。1947年5月,阳泉全境解放。阳泉市的前身是平定县的阳泉镇。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平定解放后,阳泉镇从平定县境划出设为市。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阳泉市已建成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
三、地理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侧。南与昔阳县相邻,西与寿阳县、阳曲县相连,北与定襄县、五台县相接,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径县交界。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南北最长处有106公里,总面积为44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
四、气候
阳泉市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市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气候特点: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子时高气爽,降温快;冬季干冷,时有风沙天气。本境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五、人文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六、人文-名人
赤章曼伯 
      又名赤章曼枝,春秋战国时仇犹国(今盂县)大夫。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晋卿智伯欲伐仇犹,苦于进犯无路,于是铸就一口大钟,谎称拟献给仇犹国君,要仇犹国修筑通往晋地的大道。仇犹国君不听赤章曼伯“若路通大钟至,卒必随之,国将亡”的劝谏,道通不久,仇犹国即被智伯所灭。此史实在《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中均有载。 

  许世绪 
    隋末唐初盂县人。隋末为鹰扬府司马。当他看到隋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劝唐公李渊说:“天辅德人与能,乘机不发,后必蹈悔。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录。今揽五郡之岳,据四海之春,苟无奇计,祸不反踵。若收取英俊,为天下倡,帝王业也。”李渊听后,感到其话很有道理,遂同左右亲信密谋策反。其弟许洛仁亦从李渊起兵晋阳,兄弟共为大唐基业累立战功。初封世绪为右一府司马,后迁蔡州(今河南汝南)剌史,真定郡公。《新唐书》卷88有传。  

  吕思诚(1293~1357) 
    元代名臣。字仲实,平定人。泰定元年(1324)中进士。性情刚直倔强,政绩卓著。历任辽州同知、景州、县尹、待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在 县任上,他将全县农户按贫富分等,以等分摊#FK徭#FS役,对勤于农桑的百姓奖以农具,鼓励开荒复耕,倡导破除迷信,流离外乡者闻风还乡事农。他总裁宋、辽、金三史,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著作传世。逝后赠齐国公,谥忠肃,葬于平定城北三岔口。《元史》卷185有传。 
      
  耿裕(1430~1496) 
    明代贤臣。字好问,平定人。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历任庶吉士、定州知州、国子司业、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参赞、礼部尚书等职。虽然两世俱为显宦,家境并不富裕,与其父九畴并以德行名著于世。弘治九年(1496)病故。后赠太保,谥文#FK恪#FS。著有《耿裕集》。有父子尚书墓,地处平定东关重兴坡。《明史》卷183有传。 
  
 李 愈 
    生卒年代不详,明代平定州平潭(今阳泉市郊区)村人。明嘉靖乙未科(1535)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中、凤阳知府等职。所到之处,官声甚好,他学识精湛,一生写过很多好诗文,著有《金陵集》、《蒲石山房诗文集》等。其祭父文章《怀潭记》,情深意切,颇具文采,堪称传世佳作。 

  张三谟(1585~1649) 
    明末名臣,平定大峪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历任御史、光禄寺丞、大理寺丞署、少卿、顺天府尹、大理寺卿等职。常直言指点朝政,多次被贬官降级,但忠心不已。在御史任上弹劾魏忠贤余党,在离京赴福建巡视时上《按闽辞阙书》,纵论“治乱之关键,在善于选拔宰相和御史官”的道理,其立论精辟,颇中时弊。明王朝灭亡后,闲居故里,终因忧虑国事,抑郁成疾去世,终年64岁。傅山、苗蕃分别撰《祭日葵先生文》、《祭大廷尉日葵张公文》悼念。 

窦宾(1715~1802) 清代名将,平定东关人。乾隆六年(1741)乡试中武举,次年会试联捷武进士。历任江西瑞州铅山营都司、福建陆路提标后营游击、台湾城守营参将、登州总兵及贵州、湖广提督等职。他为官廉正,治军有方,在建设和巩固边防、维护地方治安方面建树颇多,因而倍受皇室恩宠,于乾隆五十年(1758)和嘉庆元年(1796),两次赴皇宫参加“千叟宴”。告老还乡后,为振兴家乡教育,捐资重修冠山书院,新筑仰止亭。故后葬于平定东关祖茔。平定州人任用仪为其撰墓志铭以记之。 
   
张穆(1805~1849) 
    字石州,号斋,祖籍平定上城,后迁居大阳泉村(今属阳泉市郊区)。清代重要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编辑大家、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凡六艺百家、训诂史策,无书不读,学业因此大进,但蔑视功名仕途,专攻学术,潜心著述,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大门逐渐为西方诸强打开之时,他敏锐地从文字训诂转向有益于边境防卫的地理考据,治学严谨,考证精详,著述颇丰。著《延昌地形志》、《蒙古游牧记》等。还从《永乐大典》中画出《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送好友魏源,刻入《海国图志》。写著名的《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赞颂另一好友禁鸦片英雄林则徐。还著有《 斋诗文集》、《靖阳亭杂记》、《顾阎合谱》等。《蒙古游牧记》是他的代表作,书中对蒙古一带的社会风俗沿革,历代地名变化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考证精当,该书被翻译成俄、蒙等国文字行世。他以针砭时弊、正派亢直而受到到后人的推崇。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看了他的作品后,叹曰:“二百年无此作也!”由于国事和家事的纷扰,加之拼命著述,过分劳损身体,终于积郁成疾,于道光十九年(1849)中寿而殁,时年仅45岁。 

  蔡子璧(1792~1874) 
    字六如,号耕石,平定东关人。幼年好学不倦,长于金石之学。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次年庚辰科联捷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侍郎、广东道监察御史、天津知府等职。晚年主讲晋阳书院,循循善诱,启迪后进,培养出数百名学子,故诸生立泽教碑于讲堂,以示颂扬。刑部尚书赵光为其撰墓志铭。著《格言记录》、《伴农书屋杂记》等传世。

  田雨公(1808~1876) 
    字敬堂,号杏轩,盂县香河村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十八年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擢升大理寺少卿。在朝为官期间,常被道光帝邀至便殿对谈,引经据典,论政颇深,奏议多为皇帝采纳。他针对时弊,尖锐地指出总督、巡抚官吏有四习,即好谀、苟安、掩饰、取巧;政治废弛有五因,即仓库、漕运、盐法、兵利、河工。认为“四习”不除,“五政”难举。咸丰中期,又上疏“用人、行政、得失”等政见,颇得称道。晚年,乞假归里,主讲于平定冠山、榆次凤鸣以及太原晋阳等书院,学子金榜题名者甚多。 

  石评梅(1902~1928) 
    著名作家、才女,平定城里人。1912年,随父到省城,先后入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师读书。1920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1923年毕业后历任北师大附中、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北师大等校教员或讲师。她是“五四”运动影响下活跃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文学多面手,在新文学的星空里,她的文学才华闪放过令人瞩目的光采。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与重视。《这是谁之罪》、《血尸》、《断头台畔》、《红鬃马》等数百篇作品均收入由杨扬编辑整理、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选集》中。她还是领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精神影响的教育家。她提倡女子 教育,主张情育教育,提倡教育应是全人格的陶冶,被学生誉为“母亲式的教员”,“我们的星”。她在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征途上,结识了中共早期政治活动家高君宇,她俩在革命与进步的事业中相识相受,忠贞不渝,严肃、深沉地对待爱情与生活,被传为佳话。1928年,患脑炎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时年26岁。1990年,依据描写石评梅一生的小说《风流才女》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评梅女士》,由中央电视台摄制播出,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 

  赫光(1902~1931) 
    红军将领,革命烈士,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受中共豫陕特委派遣,打入国民党47军高桂滋部,任军部少校参谋、营长等职,秘密从事兵运工作。1931年,高桂滋部驻防平定城,他奉命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平定起义,之后率部在河北阜平建立红二十四军,任军长,同年,被军阀石友三余部杀害。   

  谷雄一(1905~1931) 
    红军将领、革命烈士,河北省安国县人。1925年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同年考入西北陆军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陆校毕业后在京、津、唐等地从事军运工作。1930年调任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31年,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平定起义,之后率部在河北阜平县建立红二十四军,任军政治委员,同年,被军阀石友三余部杀害。
  
蔡侗(1867~1933) 
    字同人,号遇溪,平定东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次年戊戌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礼部仪制司主政、典礼院光禄署署长、记名侯补道台。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聘为省咨议局咨议、平定公款局局长、平定县志局编修。1922年后,出任平定县立东锁簧高等小学校长,以治学严谨,深受乡中耆老及学子爱戴,赠以“经人师表”匾。1928年,年逾花甲,再鼓余勇,受聘于山西省立工业学校任教员。1931年应聘为山西大学国文教授。1933年,返故里度暑假,突发胃病病逝。 

孙晋祺(1880~1940) 
    字维庭,平定城里人。山西大学西学专斋工矿科毕业,公费赴英国留学,在英京理大学矿科攻读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聘为山西大学工学院地质教授,兼该校高中部主任,并在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兼课。晋祺多才多艺,书画篆刻,各有所成。日军入侵后,他以民族气节为重,返乡避居本县西峪村。有一次到县城借钱,因入城门时不屑于向日军岗哨屈膝行礼,用英语责骂蛮横的日本兵,遂遭毒打致伤,含愤辞世,享年60岁。译著有《地质学》、《地质概论》及《英语会话》等出版行世。     

  周克昌(1874~1947) 
    国会议员、教育家,平定城里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学习。大学毕业后应聘担任平定中学堂监督、校长等职。辛亥革命后,出任国会众议院议员,袁世凯窃权后,国会解散,受命转赴新疆任阿尔泰财政局长。1916年,回京复任众议院议员。1917年,响应孙中山号召,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22年,任法制局执办、修订法律馆副总裁,并被聘为大总统顾问、财政部顾问。1929年,被聘为天津市政府顾问兼自新院院长和土地处处长。晚年回归故里,致力振兴家乡教育,曾任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和平定中学校教务主任。 
   
  高长虹(1898~?) 
    盂县西沟村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文学团社“狂飙社”的主将,山西一位较早结识鲁迅,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进步作家。1924年至1929年间,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创办了《狂飙》、《弦上》、《长虹周刊》等多种进步刊物,并做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鼎力协助鲁迅编撰《莽原》。1930年至1937年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远涉重洋到日、德、法、意大利考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徒步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1946年到达东北解放区,后患精神病故世。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作品上千篇,出版著作17本,约130余万字,他是杂文创作最多产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1989年,由盂县政协收集编纂编辑、著名诗人艾青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长虹文集》,分上、中、下三卷面世,为研究高长虹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池  庄(1881~1957)  
    字子临,教育家,平定西上庄村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斋采矿冶金专业并奖给进士功名。历任山西省议会议员、山西大学庶务主任、山西工业专门学校庶务长、私立友仁中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出任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被选为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任省教育厅厅长期间,认真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团结新老知识分子,很受教育界同仁的推崇。   

 张乃召(1912~1980) 
    气象学家,平定上董寨村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学系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任华北通讯气象学校气象通讯训练队队长、延安气象台台长,为解放区培养了第一批气象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中央气象局书记、副局长。为了吸收外国经验,发展祖国的气象事业,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气象工作会议,并当选为世界气象执行委员会委员。
七、宗教
阳泉市佛教协会
简介:维护佛教合法权益、推动教徒爱国爱教、督导佛教团体和寺院搞好自身建设和管理、开展正常的法务活动、开展佛研究和教育、兴办自筹、公益事业
地址:圣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