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于1983年10月成立的山东省辖市。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行政区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0万。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华东)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这里。
  东营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1961年4月16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东营市境内既有年轻的黄河新淤地,也有古老的陆地。北部是新冲积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广袤无际,清新壮丽;南部是战国时期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旅游景点:天鹅湖温泉旅游度假区 、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新世纪广场、东营清风湖公园、观光塔、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关帝庙、广饶孙武祠、孤东油田、黄河、湿地生态园、船游入海  
   (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丰水年每年可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造陆3万亩左右。一百多年来,在河、海、陆的相互作用下,这里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完整生态系统,其自然环境宽松可塑,是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营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总面积1208万亩,其中尚未开发的荒碱地就有525万亩,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其中天然草场56万亩;有1992年建成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350公里,滩涂面积12万公顷,分别占山东省的1/7和1/2,负15米以上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有储量巨大的地下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亿立方米,浅层卤水储量74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为5900亿立方米;还有开发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近代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草甸过程短,生态环境又较为脆弱,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建设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二)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纵观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三角洲,其成功开发无不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荷兰莱茵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新奥尔良和鹿特丹两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乃至欧、美现代文明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开放开发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处北纬38°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从具体区位来讲,这一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唐经济区,东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东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联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国家先后把黄河三角洲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区和把东营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2001年初,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投资促进处与东营市政府签署了“支持黄河三角洲(东营)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协定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列为重点支持区域,把东营市列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这些都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进入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时期,必将有力地带动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所在地。自上世纪60年代初勘探开发至今,已形成年产原油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油田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东营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保持了超前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特色,不断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档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55%,中心城绿地率达到21.26%,人均绿地12.51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座现代化的石油港口城市已现雏形。建成了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市内水域面积379.9万亩,占总面积31.96%,拥有亚洲最大的平原水库,建成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522座,蓄水能力达8亿多立方米,全市设计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每秒514立方米。建成了海、陆、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其中公路尤为发达,2003年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663.4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58.9公里,境内高速公路132.8公里。铁路南接胶济线,开有直通济南、南京的客运线。东营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成5000吨级码头2个,3000吨级码头3个。东营机场已于2001年11月28日正式通航,先期开通了东营至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新疆库尔勒等五条航线。电力、电讯事业名列全省前茅。电力成为全省供电量最大的地方电网之一,国内外通讯方便快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60万门。  
二、历史
1983年至2003年,20年弹指一挥间,东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抚今追昔,史海纵横,沧桑巨变。东营市的发展轨迹充满神奇瑰丽的色彩。 
    40多年前,东营是山东省广饶县辛店公社一个小村的名字。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她,山东省地图上也找不到她,但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人们找到了她。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东营村民吃草种子,住秫秸房,正在与贫困和饥饿进行顽强的抗争。他们不知道,国家地质部和石油部的决策者们正聚首天津,做出了一项将改变这个小村的命运,同时对山东省的经济布局、全国的能源生产、乃至国际能源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在东营村以东3公里处打华北石油勘探的第八口井(简称“华八井”)。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涌出了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写下了胜利油田发展史的第一章。东营村一带,成了石油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的机关驻地,人们习惯称之为“基地”。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基地”也渐具城市规模,一大批随矿而建的矿区居民点也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河三角洲上崛起。在油田开发建设的带动下,东营油区的地方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的议题也列入了山东省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19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准山东省政府的请示,设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经过近一年的积极筹备,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办公。东营,这个传说当年唐太宗东征时曾安营扎寨的地方,这个黄河三角洲上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随着东营市的建立,她成了前程似锦的东营市的名字而名扬四海。 
    东营市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和黄河文明在这里得到和谐的融合与统一。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的历史追溯。市域南部的广饶和西部的利津历史悠久。广饶县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境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之地,是诸侯争霸的舞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隋称千乘,金改乐安,1914年因与江西乐安县重名复称广饶。利津县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窑群遗址;金明昌三年(1193年)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明清时期,境内的铁门关扼大清河(今黄河下游大部分河道的前身)入海口,是盛极一时的盐运、漕运要地和著名商埠。市域东北部的垦利县境大部分系黄河新淤地,成陆仅一百多年,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省著名的垦区根据地,境内的永安镇(当时称“八大组”  )是我清河区党政军机关及后勤单位驻地,有“垦区延安”之美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垦利县。1983年,东营市在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部及沾化和博兴两县一部分地域的基础上建市。市域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建市后设东营、河口、牛庄3区及广饶、利津、垦利3县,1987年牛庄区并入东营区。至2002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区,广饶、利津、垦利3县,23个镇、13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1774个村民委员会,1864个自然村;总人口175万人。 
    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人物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武圣”孙武的故里;汉代,有著名的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齐鲁的学者李焕章,“杨州八怪”之一、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近现当代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东营儿女,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或献身于民族解放的疆场,或致力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追随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著名人士邓天一,著名革命烈士李耘生、李竹如,抗日名将李玉堂,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丁莱夫,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刘子久,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吕剧创始人时殿元,东路琴书代表人物商业兴,山东快书“杨派”代表人物杨立德,世界知名的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治黄特等功臣于祚棠,“人民的好警察”聂士兴,“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等。这些东营优秀儿女,不仅使东营市的史册熠熠生辉,也为中华民族的史册增添了光彩。 
    东营市不仅“人杰”而且“地灵”。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素有“金三角”之称。至2002年底,胜利油田共发现油田69个,气田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2.4亿立方米;投入开发油田67个,动用地质储量35.3亿吨,动用程度82.3 %。共有油井2万多口,累计生产原油7.7亿吨,生产天然气349.88亿立方米。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685亩,是山东省人均土地的26倍;并且黄河以其独特的“填海造陆”功能,不断为东营市营造新的陆地。生物资源中,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有“百鱼之乡”之称 。 
    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东营市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20年间,东营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540.3亿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长11.82%;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长14.1%。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得到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逐步调整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长12.73%;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长16.48%,是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变化为2002年的6.1:77.2:16.7。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2003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信用东营”和“数字化东营”建设进展顺利。 
    东营市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市和韩国江原道三陟市结为友好城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组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重点建设硕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8.5亿元,1990年为46.11亿元。近三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引进招商项目10399个,科英电子等一批大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东营。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猛增至240.8亿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19.24 %,也是全市历史上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计完成投资1784.5亿元。 
    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全市公路货运量4237万吨,是1983年的8.31倍,年平均增长11.8%;公路客运量2341万人,是1983年的20.5倍,年平均增长17.2%。已建成胜利和利津两座黄河大桥。东青高速公路已与济青高速公路连线。东营机场已经通航。东营海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市交通运输已构成立体发展格局。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1.13亿元,移动用户49.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3.6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7万户。 
    教育、卫生稳步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7620人,比1983年增长407.1%,年平均增长8.9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为5104人,比1983年增长190.8%;普通中学在校生为151273人,比1983年增长102.1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50人,比1983年增长5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30.81万人,比1983年增长89.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82元,是1983年的19.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29元,是1985年的1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是1983年的10.9倍。 
    城市建设起点高,投入大,风格独特。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从市域经济的宏观角度,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多次委托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编制和修改完善东营市的城市规划。西城改造成较显著,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东城在一片荒原上拔地而起,十几年间已建成独具风韵的现代化城市;三县县城彻底改变以“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旧貌,展现出新型城镇风采;镇村建设步伐加快,涌现出大王镇、仙河镇、孤岛镇等全国闻名的“明星镇”和几十个“明星村”。东营市的城市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散”、“新”、“雅”的特色。“散”,即东营市是在石油矿区的基础上建设城镇的,城市布局具有“组团式”特色,不同规模的城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上;“新”,即东营市城市建设时间短,投入大,速度快,很多城镇完全是按规划在一片不毛之地拔地而起,没有老城改造的包袱,城市面貌新;“雅”,即东营市的城市建设规划起点高,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其“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化”的构思和“碧树环绕,绿树白楼”的格调,形成了清新隽雅的城市风貌,博得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1999年6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顶着炎炎烈日,自黄河中游的壶口开始,顺黄河而行考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23日,江泽民同志来到了黄河入海口处的东营市,在考察了黄河入海口、孤东海堤、仙河镇、胜利计算中心、胜利油田辛斜160井场后,来到了美丽如画的新世纪广场。江泽民同志浏览了新世纪广场的景色及周围别致新颖的建筑群后,深有感触的说:“在这不毛之地能把城市建得这样,东营这个压轴子戏好哇!真使我流连忘返。”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评价,使东营人倍感亲切和自豪。为了让我们美丽的家园明天更美好,东营人民将与时俱进,永不停步,用心血和汗水谱写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篇章。  
三、地理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丰水年每年可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造陆3万亩左右。一百多年来,在河、海、陆的相互作用下,这里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完整生态系统,其自然环境宽松可塑,是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营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总面积1208万亩,其中尚未开发的荒碱地就有525万亩,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其中天然草场56万亩;有1992年建成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350公里,滩涂面积12万公顷,分别占山东省的1/7和1/2,负15米以上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有储量巨大的地下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亿立方米,浅层卤水储量74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为5900亿立方米;还有开发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
四、气候
属北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既无酷署高寒,又无淫雨干旱。年平均降雨量533毫米,年平均气温12.2摄氏度。
五、民族
全市有少数民族36个、4455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共2108人;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满族1068人,蒙古族239人,土家族192人,壮族164人,苗族131人,白族129人。
六、人文-名人
1、“武圣”孙武(生卒年不详) 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乐安(今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曾以《兵法》(后多称其为《孙子兵法》)见于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全书共13篇,6000余言;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注重分析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2、西汉经学家欧阳生(生卒年不详)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人。幼习经学,受《尚书》于伏生,是伏生的高足弟子,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著名弟子是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此后世世相传至欧阳歙,凡八世,多有建树,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今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3、西汉御史大夫倪宽(?~前103) 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后因精通经学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 ,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广饶城西2.5公里处有倪宽墓。

4、元代名将綦公直(? ~1286)字世美,广饶县綦许村人。自幼聪明刚毅,胆识过人。十七八岁为县吏,二十岁投身行伍。后曾任益都劝农官,沂、莒、胶、密、宁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户等职。至元十年(1273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南招讨司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率兵南征,攻克隆兴(今江西南昌),南安、吉、赣皆望风款附, 连下堡栅600余所。诏授綦公直武毅将军、管军上千户,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金虎符,领侍卫亲军。至元十八年(1281年),綦公直被调赴上都(今内蒙古开平) ,授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镇守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綦公直回家葬父路经济南时,以朝廷所赐钱物,代纳乐安全县军民二年酒课税、河泊课税,计元宝楮币5000余缗。葬事办毕,綦公直又散发钱物接济贫民,为闾里鳏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击叛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被叛军所杀。

5、明代著名学者李舜臣(1499~1559)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广饶县李鹊镇李鹊村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以会试第一名(会元)中进士。初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因反对佞臣得罪皇帝,受廷杖,被罢免。后被起用封员外郎,继又出任江西省提学佥事,升南京国子司业,晋为太仆寺卿,后引病归里。从此致力于学,经、史、诗、文均有较高造诣,为明代著明学者。著作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等19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编辑《乐安县志》,其体例及史料考证多为后世所遵循。

6、明代刚正御史成勇(? ~1658)字仁有,一字宝慈,晚号蜗庐居士,广饶县广饶镇颜徐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先后任饶州推官,开封、归德二府推官,南京御史等职。以刚正闻名。任饶州推官时,曾将乱施淫威的朝庭中使当厅打数十大板,大快人心;任南京御史时,因上书参杨嗣昌夺情入阁,被革职下狱;遇赦出狱后,被贬守浙江宁波卫。成勇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以理学见长。

7、清代著名学者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人。少承家学,博览群书,是当时知名的秀才。明亡后,不复仕进,游览名山大川,专攻古文诗词。文风气势磅礴,雄杰豪放。顾炎武称赞其文章说:“李先生作书,精古文词,其传记、书序、志表、碑铭出入河东(柳宗元)、庐陵(欧阳修),小品大有眉山(苏轼)意。”著作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凡百万言。后诸城名士李渔村订其生平所著为《织斋集钞》,清《四库全书》有目。参编《山东通志》《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等志书。

8、乐安县令李方膺(1679~1756)字虬仲,号晴江、抑园、借园,江苏通州(今南通)人。雍正七年(1729年) ,李方膺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 令。在任三年间,他严惩“讼棍”,革除杂税,灾年开仓放赈,兴工整治小清河水患,清理豪强霸种地亩分给无地贫民,为官耿介清白,政声卓著,深得民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乐安县志》(亦称《李方膺志》)的编纂,为方志界所推崇的名志。此后,他宦途坎坷,曾两次罢官,一次入狱。退出官场后,长期隐居金陵(南京),寄情书画,淡泊度日。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为“扬州八怪”之一。

9、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1821~1863)广饶县张郭村人。少年读书兼习武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武举。清咸丰九年(1859年),乐安知县朱源加税自肥,民不聊生。李金鳌曾数次去县衙为民请命,恳求削减赋税,均遭拒绝。同年五月,县衙役到张郭村捆绑无力缴纳赋税的百姓,李金鳌约同数十人将被捆绑的农民夺回。次日上午,李金鳌又带领数十人,携大刀、长矛奔赴县城,直闯大堂,据理力争,要求减轻赋税,知县朱源逃遁。当时,黑旗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已波及乐安县境,李金鳌毅然高举义旗,组织抗粮军,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抗粮军的壮大,使官府、豪绅惊恐不安,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曾派人前往劝降招安,李金鳌毁书逐使,严词拒绝。后因叛徒告密,李金鳌被清政府逮捕,遇害于青州府署内。

10、为官清廉的隋藏珠(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别号龙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进京应会试中进士第二十二名,留京任户部主事。后晋升郎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任江西建昌知府。到任后,地方官吏纷纷持礼品晋见,隋藏珠一一回绝。 首次到属县视事, 县官设宴待之,隋藏珠拒绝赴宴,并斥之曰:“留与难民,数日吃著不尽! ”他三个儿子读书用度不足,只好卖掉家中良田十亩。“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在当地传为佳话。曾国藩闻其政声,奏疏皇上,荐其到湘军任钱粮总监。建昌“民闻其去,如婴儿失母,攀留饯送”。在湘军任钱粮总监期间,深得曾国藩器重,奏请皇上升任其为道员。清同治四年(1865年),隋藏珠因对官场厌倦辞官回家。还家时,除一箱箱书外,别无长物,有著述多种。
七、宗教
东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简介:带领全市基督徒爱国爱教,坚持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教会合法权益。
地址:东城天外天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