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威海,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素以风光旖旎、清洁卫生、气候宜人著称。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端,三面环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与烟台市接壤。海岸线长达985.9 公里 ,有众多的港湾和岛屿。这里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是避暑、修疗、度假和观光旅游的胜地。 威海具有城市景观,海岛风光,沙滩暗礁、民俗风情、地下温泉、文物古迹、名山古刹、奇石怪川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 秦皇汉武登临的“天尽头”,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世外桃源圣水观,“大东胜景”铁嵯山,凝聚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院及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天鹅湖等80多处风景名胜,描绘了5436平方公里如诗如画的威海景色.近年来,又新建了威海影视城、西霞口野生动物园、圣经山观光索道、甲午海战馆等新的旅游项目和环翠、银滩、石岛湾、天鹅湖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 威海的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有各类旅游饭店100多家,旅行社30余家,旅游车、船公司20多家,高档次的商场、舞厅、娱乐中心30多处。威海机场达到4D级标准,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长春、上海、广州等实际条国内航线。铁路开通了至青岛淄博的旅游列车。海上开通了至大连、韩国的客运航线。全市已形成了”行、游、住、吃、食、购、娱“的配套服务体系,具备了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接待能力。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二、历史
威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派兵驻屯,威海卫的管辖范围与今天环翠区的版图颇为相近。与威海卫同时诞生的卫所还有成山卫、靖海卫。1403年,安徽风阳人陶越调任威海卫指挥佥事,奉命征集军民数万人建设卫城,威海卫逐步从有防无城而演变为海防重镇。 1898年,威海卫被英国强租,由英国海军总司令兼理,从1900年开始,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直接隶属英国殖民部。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县级)、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现威海地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现威海地属之。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今环翠区)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105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环翠区;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9月27日地级威海市举行成立大会,10月1日地级威海市市直机关正式对外办公。 威海市现辖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三、地理
威海市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及旅游城市,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并设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面积: 5436平方公里 人口: 248.4万 四、气候
威海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2°C,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无霜期143.2天,年日照总时数2516小时。
五、民族
威海市人口具有明显的移民特征。在247万多户籍人口中,除了威海(包括荣成、文登、乳山)等本地人和山东其它地市人口外,外来移民居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南方省份的外来移民以安徽、云南、江苏、四川、浙江最多。其中来自黑龙江省人口为3.94万人,河南省为2.79万人,安徽省2.07万人,吉林省1.21万人。最少的为西藏自治区,仅16人。目前威海市247万多户籍人口中有47个民族,他们分别是汉族、朝鲜族、满族、佤族、蒙古族、回族、拉祜族、白族、傣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珞巴族。全市46个少数民族共1.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