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况
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金山县与中国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实行联合建政、撤县建区,5月正式成立金山区,为金山经济实现新的飞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金山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金山撤县建区是一个历史性举措,标志着金山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上海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山区位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畔,史有"控扼大诲、襟带江浙"之说,是上海通向美丽、富庶的杭嘉湖平原的门户。全区总面积586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23.3公里,人口55万,辖1街道、15镇。

金山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浑然天宝。每年到此观光游历的客人络绎不绝。  
 
二、子景点
 
    金山卫日军登陆处

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纪念地于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南安路中段的南侧,这里原是金山卫城的南门所在地,也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当地百姓的刑场。

新建成的遗址纪念地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主要内容有:1、寓意数字紫砂雕塑(历史见证);2、抗日士兵青铜雕塑(抗战勇士);3、被害妇孺青铜雕塑(悲天悯人);4、“十月初三惨案”记事碑墙;5、大型紫砂浮雕壁画;6、被害乡民纪念墙;7、古城墙遗址和日军碉堡;8、警世钟亭;9、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碑;10、重修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记和重修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捐款名录碑;11、古树名木(高龄的紫薇和茶花)。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

分布于杭州湾东北部金山县山阳乡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内外两侧。最初发现于1935年,1962年2月、1964年5月先后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上层属西汉时期文化,下层则以几何印纹硬陶和釉陶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发掘灰坑4座,古井2口,发掘墓葬8座。在出土文物中,有陶器与釉陶,其中几何印纹陶占39.9%,泥质陶占39.5%,夹砂陶占12.5%,釉陶占8.1%.器形有炊器,如鼎、鬲,釜、甑;饮食器,如碗、杯、豆、盘;盛贮器,如坛、罐、瓮、盆、钵、盒等。此外,还有西汉的陶器、铜镜、五铢钱、铁器、漆器、石器等文物出土。

华严塔

  华严塔又称松隐塔,在金山县松隐镇东北。元代创建松隐掸院,有寺僧书写《华严经》81卷,募款造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工.经四年建成。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50米。虽历经沧桑,仍巍峨屹立。

  华严塔高45米,周环10米许,呈四方形,九层砖木结构,属唐代风格。塔内有梯级,飞檐斗拱,檐牙高喙,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僧德然率徒慧照、道安募资建造而成。

  据传,德然法师为建塔化缘求募,云游四方,数年才募得造塔的资金,经过4年修筑才成。

  明代以来,随着松隐禅寺声誉日增,华严塔早已同方塔、西林塔、礼塔誉称为松江府四塔。初春时节,昊天朗日,骚人墨客寻芳揽胜多汇于此,登塔展望,但见一片黄墙碧瓦,殿宇辉煌,香烟缭绕。每逢佛家盛典,钟鼓长鸣,声传数里,四方信徒,成群结队,络绎于途。民国初年在松隐人陈陶遗赞助下,凿放生池,植莲藕;建藏经楼,贮大乘真经,环寺塔河架花岗石拱形石桥;造碑廊记寺塔兴衰;壁间书画琳琅,悉出名家之手。画家张大千的山水画和他哥哥张善子的画虎等栩栩如生,均极珍贵。庭院遍植异木名花。宿儒朱乐天、名流陈陶遗写的匾额嵌于寺内显要之处。

  新中国成立之初,塔顶已倾斜。1961年遭雷击,飞檐枋木不时垂落。1963年市、县文物管理单位曾整修古塔,扶正塔心巨楠,去除周围断砖朽木,设置避雷针。1969年重加修葺,绕以围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今塔旁尚存钟鼓楼及寺院大殿,信步拾级华严塔桥,桥门镌字清晰可辨,碑林在塔旁,存明清碑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