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通称闽西,与粤、赣两省相邻。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4‘之间。面积19028.3平方千米。辖新罗区,漳平市,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5县。人口285.89万。除龙岩、漳平通行闽南方言外,其余地区通行闽西客方言。龙岩为福建侨区之一。
龙岩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东高西低状,平均海拔460米,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4.83%。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林木蓄积量723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2.4亿株,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 龙岩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集水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10条,总长度为1504千米,主要分属汀江和九龙江水系。河川年迳流量18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08万千瓦,可开发量140.8万千瓦。国家重点工程,装机60万千瓦的棉花滩水电站第1台机组已并网发电。 龙岩是福建省的主要矿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金属矿种有铁、锰、铜、铅、锌、稀土、钼、钨、金等28种。非金属矿种有煤、石灰石、大理石、高岭土、膨润土等30余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6种,据专家估算,其中17种主要矿藏原矿价值750多亿元。无烟煤、铁、锰、铜、金、铂、稀土、高岭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等11种矿藏探明储量占全省第一位。其中铁矿储量5.4亿吨,占全省80%;高岭土原矿储量7426万吨,占全省46%;煤炭储量6.73亿吨,占全省49.45%;锰矿储量237万吨,占全省60.5%;膨润土1544万吨,为省内唯一产区;紫金山铜矿是全国近年发现的第二大铜矿。 闽西农产品主要为稻、烤烟、茶叶等亚热带水果,其中烤烟、芦柑、水蜜桃、地瓜干、盐酥花生等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工业品主要有煤炭、水泥、农用运输车、卷烟、木材、黄金、松香等。 闽西主要风景名胜有:国家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级历史名城长汀、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址、世界独一无二的永定土楼、新罗龙崆洞、汀江客家母亲河等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形成特色的“一楼一山一洞一址一城一区一江的“七个一”旅游网络。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全市有革命基点村610个,革命烈士2.36万人,占全省烈士数的一半多。1955-1965年间,授衔的闽西籍将军68名,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其中上将2名,中将7名,少将59名。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长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闽西人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这是建设闽西开放型区域经济的宝贵精神优势。 二、气候
龙岩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度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全年无霜期达三百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都很适合旅游。
三、人文
从龙岩市区到各县、市、区,歌舞厅、网吧、茶艺轩、保龄球馆等各种娱乐场所比比皆是。但找个好去处,听听客家山歌,看看术偶戏、采茶灯、闽西汉剧、龙岩静板、船灯等民间文艺表演,更不失诸君闽西之行。
静板 流行于新罗的静板,既给人"静"的感觉,又让人感受到"板"的节奏,其悠扬乐耳的曲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闽西民间音乐的瑰宝。演奏乐器音色柔和轻盈,有笛子、潮胡、管、板胡、琵琶、月琴、二胡等管弦乐器,一般不用打击乐器和音量宏大的乐器,以求"板"的清新淡雅。静板音乐分坐奏、行奏两种,可以一曲接着一曲,其间无须终止也不用另行起调,均用笛子或头弦带头承转,自然衔接。每一曲牌演奏三遍,逐段加速,一曲悄然结束,另一曲又悠然衔接上来;常常是台上曲尽人空,台下人还久坐不动,回味无穷。 闽西木偶戏 属提线术偶,旧称"愧倔戏"。明初由浙江传人上杭,后播及闽西、粤赣等客家人聚居地。闽西木偶戏,采用闽西汉剧调为唱腔,以铜锣、鼓、头弦、琐呐、二胡、扬琴等乐器来伴奏g术偶身高约80厘米,手掌分文武两种,脚分赤脚、靴脚、女脚三种,神情栩栩如生。一个木偶至少有16条提线,不同角色有不同布线。上杭提线木偶戏曾搬上银幕,连城则名艺人众,以"中国三大木偶艺术大师"之一的徐传华最负盛名,现又出了一位能让术偶写字的艺人李明卿,他创作的"木偶写字"已人《吉尼斯世界纪录》。 采茶灯 新罗区的一种民间歌舞,从偏远的山村演到了县城、省城、京城乃至国外,屡屡获奖,并被国家文化部音乐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档永久保存。"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舞",起源于新罗区苏圾美山村,流传千余年。传说,每年采茶季节,农村妇女成群结队在茶山中采茶,经常利用采茶空隙模仿采茶动作,唱和着山歌翩翩起舞,天长日久,有人将采茶山歌谱成曲子,而广为流传。此歌舞用若干单纯、朴素、简练而生机勃勃的舞蹈动作,以山歌伴唱,穿插对白,展现一幅美丽的采茶劳动图景。歌舞中,"茶婆"对白,通俗形象,机智诙谐,备受欢迎;舞蹈以"扑蝶"最为精彩,灵巧多变,动作优美,把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重大节日,组织"采茶灯"歌舞表演,已成当地一种民俗风尚。 闽西汉剧 原名外江戏,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是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播及台湾、东南亚。闽西汉剧有小生、老生、丑、乌净、正且、青衣、婆角等主要角色,以外江弦(即闽西人称"吊规")作伴奏弦乐,配之以月琴、三弦、月胡、笛、琐呐、古筝、琵琶及青铜大锣、圆通大鼓等各种乐器,舞台气氛热闹、紧张。传奇剧《广东案以历史剧《大闹开封府》等是其传统剧目,演唱不衰。 客家山歌·山歌戏 是客家文化的瑰宝,盛行于闽西客家聚居区。它源于客家地区山野田园,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经过祖祖辈辈传承、充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传唱不衰。客家山歌内容十分丰富,感情朴实无华,语言生动有趣,曲调流畅优美$有的抒情,悠扬、缠绵,回味无穷,有的高亢、嚎亮、激越,一泄无遗。 除了劳动、生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爱情便是客家山歌的永恒主题。客家山歌运用客家方言演唱,押韵顺口,言简意骸,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在乡野间、深山中,这山唱来那山和,溪头问来溪尾答,茫茫空谷,山歌回旋飘荡,令人心醉神迷。在闽西山歌基础上,闽西又产生了一种山歌戏,以"采茶灯"中的"蝶步"和民间舞蹈"秧歌步"等舞蹈动作来表演,唱词、念白借用山歌兴比手法,音乐曲调或高亢奔放、悠扬明快,或轻松活泼、诙谐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