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公 山 旅 游 区 介 绍
八公山,古称淝陵、北山、紫金山。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耸峙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之间,方圆120余平方公里,大小四十余座山峰,淮河流经群山之北,曲折环绕而东下。淝河也飘然而来,傍依南麓注入淮河。八公山重峦叠嶂,形势险峻,山中有峡谷盆地可据,又有湖泊溪涧进退,龙藏虎卧,草萋鹤鸣,历来为兵家争雄之地。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八公山名源于汉淮南王刘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故事。公元前223年——前175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此聚集天下贤士,讲经论道,著书立说,筑炉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数千门客中,有8位方术之士最为著名他们是:苏非、李尚、田由、晋昌、雷被、毛被、左吴、伍斌,时称“八公”。他们和其它门客共同协助刘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淮南子》以及《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方毕术》等鸿篇巨制,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军事学、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化学物理、农业水利等,可谓“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八公山因此而得名。
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里,历史十分悠久,1600多年前曾发生过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观——“淝水之战”,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围棋赌墅”的传奇故事;这里,文化积淀厚重,2100多年前,“天下奇才”刘安在这里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著了“天下奇书”《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千古美食豆腐;这里,地质遗产丰富,蜚声中外的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古动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和地质科研的圣地;这里,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伯乐相马等100多条成语典故和神话故事均从此诞生;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春申君黄歇、战国名将廉颇、楚国名相孙叔敖、宋太祖赵匡胤、大诗人李白、苏东坡、清朝“两代帝师”孙家鼐等曾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和动人的诗篇。
八公山豆腐甲天下,《淮南子》著作誉中华。近几年来,八公山区委、区政府按照“打造八公山品牌、唱响旅游经济戏”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生命山、生态山、文化山、文明山”的工作思路,开发建设八公山旅游区,恢复重建了汉淮南王宫、白塔寺,开发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点,并于2001年9月15日建成对外开放。开园以来,风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先后被评定为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
淝 水 之 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主战场在八公山。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围棋赌墅”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
淝水之战的发动者是前秦苻坚,史称苻坚“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公元357年,他登前秦帝座,任用有“王佐之才”的王猛作宰相,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贵族豪强势力,实施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好事,出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田畴修辟,帑藏丰盈”的景象。但自王猛死后,苻坚渐自专横,特别在伐晋的问题上骄横专断,不可一世。公元382年10月,苻坚召集群臣共议伐晋,面对一些大臣“未宜动师”、“虚劳大举,必无功而返”的意见,十分恼火,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公元383年8月正式下令,兵分三路,大举伐晋。任命他弟弟苻融为征南将军,统领骠骑将军张蚝、卫军将军梁成,直指寿阳(寿县)。西路由蜀汉顺江东下,另一路由幽翼(河北)南下彭城(徐州)。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动用兵力达九十七万人,声势浩大,势在必克。
淝水之战的另一方是东晋。东晋是在西晋灭亡之后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南京)匆忙建立起来的,这个“偏安江左”的政权,从建立到淝水之战已历时六十余年,生产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政权相当脆弱。谢安当了宰相后,颇为能干,减政靖民,训练军队,缓解朝政矛盾,一时间国政尚属安宁。秦军南下,警报传到建康,任京口(镇江)太守的谢安的侄儿谢玄很是震恐,问谢安怎么办?谢安不动声色,反而带着谢玄和亲朋友好游山玩水,在别墅吃酒、赋诗、下棋。谢安平时围棋技艺不如谢玄,这一天和谢玄对弈,却以别墅赌输赢,谢玄因心理负担重,输给了谢安。其实“围棋赌墅”不过是谢安用来安定人心的手段。也就在当夜,谢安派其弟尚书左仆射谢石为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儿子谢琰、西中郎将恒伊,率众八万抵御秦兵。另派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逆淮而上,驰援寿阳。霎时,两军就在八公山下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正当谢玄等率军西进时,苻坚命令苻融抢先攻占颖口(正阳关),又于10月18日进占寿阳,俘虏东晋寿阳守将徐元善。这时胡彬援军尚在途中,闻此讯,只好退兵八公山,死守淮河惟一险隘硖山口。苻融一面攻打硖山口,一面派骁将梁成率五万兵马屯洛润(淮南洛河镇),在淮河中树立木栅,封锁航道,阻挡东晋援军。胡彬在硖山口被困多日,粮草殆尽,只好一面派兵卒在山上“扬砂”诈敌,一面派人送信给谢石报告军情,不料送信人为苻融游骑截获,立即报告苻坚。当时苻坚人马尚在项城(河南项城),接到苻融报告十分高兴,觉得机不可失,就留大军于项城,亲率八千轻骑,星夜赶到寿阳。苻坚到后,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认为不用打,只要派人劝降就成。于是就选派东晋降将朱序赶往劝说东晋抓紧时机赶快出击,谢石听了朱序的建议,马上改变了原来准备固守的作战方针,迅速转守为攻。
11月,晋军经过充分准备,选派龙骧将军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夜袭洛涧。秦军竟无准备,抵御不及,骁将梁成被杀。晋军英勇奋战,秦军渡淮水逃生,战溺死者一万五千余人,秦军锐气大减;晋军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寿阳,紧逼城外淝水列阵。秦王苻坚得知洛润兵败,不免暗惊,忙与苻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布阵严整”,疑八公山上草木,皆是晋军,始有惧意。
秦晋两军隔淝水为阵,谢玄采用激将法,派人对苻融说:要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两军决战。当时秦军诸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但苻坚认为可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苻融按照苻坚的命令,号令三军后退,不料命令一下,全军立即骚动,人心惶惶。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于是苻坚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自溃。
谢玄指挥八千晋军乘机渡河,挥刀砍杀,秦军争相逃命。苻融企图稳住阵脚,但混乱中马被绊倒,被晋军杀死。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侥幸不死者,“弃甲宵遁”,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到,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苻坚也身中流矢,舍弃了乘坐,单骑逃回淮北,搜集残部,溃退洛阳,百万大军,只剩十余万残兵了。至此,苻坚南侵的美梦彻底破灭,回到长安,不久也就国灭身亡。
而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则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为后人所传颂。
汉淮南王宫·升仙台
汉淮南王宫是八公山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坐落在景区炼丹谷中,南连青琅玕馆,北望白塔寺,占地5500平方米,是为纪念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中华美食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而建造的。
《水经注疏》载,八公山“有淮南王刘安庙……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历史上的淮南王刘安庙已被岁月的风尘淹没已久,为使这一胜迹重现人间,2001年,八公山区人民政府投资600万元人民币,重建了汉淮南王宫。整座建筑仿汉代建筑风格,特色鲜明,雄伟壮观,突现了汉家盛世气象。
汉淮南王宫为二进院落,大门上方悬挂的红底金字匾额,由著名雕塑家韩美林先生题写“汉淮南王宫”五个古朴凝重的大字。院内主殿中安放着刘安铸铜塑像,像高3.3米,重1.5吨,刘安手捧书卷,眼望远方,神态安祥平和,集王者气度、学者风范、道家神采于一身,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栩栩如生。主殿两侧墙壁上由宁波大学艺术系教授陈亚非先生绘制了两幅大型工笔绘画,均高4.5米,长11米。一幅《八公仙境图》,画中反映了刘安与八公在山中著述立说、修道炼丹的活动内容;一幅《飞升图》,描绘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院内四周回廊内镶嵌着 60幅石雕壁画,由陈亚非先生创作画稿,八公山紫金砚厂工人雕刻。壁画主要介绍了古淮南国的历史沿革,刘安生平事迹,以及刘安组织门客撰写的《淮南子》一书中首次记载的科技成果、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典故。观赏完60幅壁画后,你将为淮南古国的辉煌历史而心潮澎湃,为淮南王刘安的历史成就而肃然起敬。
穿过汉淮南王宫,沿着后门外一条青石步道登山,行之不远,便望见一座牌坊凌空而立,横额上书“升仙台”三字,左右石柱上刻着楹联,上联“一人得道”,下联“鸡犬升天”,亦庄亦谐,发人深思。走过牌坊,巍巍壮观的升仙台便耸立在眼前,升仙台分为三层,按道家八卦方位建成八角形,第一层总边长86.16米,三层总面积593.51平方米,最高一层中间镶嵌着用黑白两色大理石雕成的阴阳鱼图案。
升仙台座落的山峰名谓“思仙台”,见载于道家典籍《神仙传》一书中。当年刘安曾于山顶修筑丹室,招方术之士,谈道炼丹。有一天,门外来了八位须眉皆白的老公公,要见刘安。守门人说:“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不愿通报。八公哈哈大笑,说:“你嫌我们老,我们现在就变成少年吧!”话未落音,八位老公公全变成了十四五岁的少年,满头黑发,面如桃花。守门人大惊,连忙跑去通报刘安。刘安闻听禀报,连鞋也没顾得上穿,光着脚跑到门外,将八公迎到思仙台丹房内,奉为上宾,以弟子之礼招待八公。八公遂授之与道家秘笈玉丹经36卷,并传授给刘安各种法术。待到刘安修道成功,八公让刘安登上思仙台,举行大祭活动,埋金于地,随即白日飞升,上天成了神仙。当时刘安盛放仙丹的器具有余渣,鸡犬舐啄后,尽得升天,由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
登上升仙台,凭栏而望,青山环翠,翠簇云岫,烟云浮游,岚气生辉,一派缥缈仙山景象,使人油然而生飞天成仙之神思。
青 琅 玕 馆
青琅玕馆俗名孙家花园,为清乾隆年间寿州人孙蟠所始建,分为上花园、下花园和青竹园三部分,北靠风景秀丽的南塘,南傍湖光山色的卧龙湖,是兼得山水之胜、园林之美的清幽胜境。
“琅玕”是一种药材,以青色为上品,在山为珠,在海为珊瑚。孙蟠以“青琅玕”为馆名,似喻奇才自隐。
孙蟠(1722-1804),名士沩,号石舟,清乾隆年间贡生,曾任广西南宁知府,浙江按察使,著述颇丰。因官场失意,看破红尘,辞官归里,于八公山中建此花园别墅隐居,消磨年华。一次游览江浙归来,自书一联于园内。文曰:
忆扁舟泛大江而东,收两浙晴岚,半入诗囊,半归画卷,往来客路三千,话游踪,含烟霞余味;
喜吾园傍小山之左,种四季花卉,有书教子,有酒呼朋,消磨年华六十,论福分,算神仙中人。
孙蟠在八公山中,隐居了后半生,除种花植树外,还在园中留下了文房四宝、经典书籍、书画珍品。后来的孙家鼐也来园中读书习文。孙家鼐果然不凡,考科举进士第一名,然后殿试由咸丰皇帝亲自主持,命其以大清王朝的兴盛写出一副对联。
孙家鼐信笔写出一副长联,咸丰皇帝龙颜大悦,大呼“绝妙!”举起朱笔,点孙家鼐为头名状元。
其联云: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洲,道统继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是一副嵌字联,不仅歌颂了清朝的国泰民安,功如日月经天行地,而且还巧妙地嵌入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的国号,也难怪咸丰皇帝要大喊绝妙。孙家鼐在紧张的殿试上能有此之作,足见他才气不凡。
孙家花园浓荫蔽日,曲径通幽,鸟啾蝉鸣,宁馨静谧。空气湿润,大大小小的石头长满了苔藓,一股股细小的水流和水滴不时地从石缝间、树根下流出,好像整座山都浸透了汪汪碧水。在北坡的密林中有一大片石林,千姿百态,苍茫一片,俨然如缩小了的桂林山水和黄山诸峰,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在其中一石壁上尚有“洞天福地”四个遒劲的楷书大字,因风化而难以辨识。另有一独立石笋,石壁上刻着“玉笋”两个行书大字,传为乾隆皇帝钦赐园主孙蟠的御笔。
青琅玕馆之所以在江淮间享有盛名,这同孙家鼐有很大关系。
孙家鼐,字燮臣,又名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公。生于道光七年,兄弟五人,鼐为季子。咸丰九年(1859)中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入值上书房。同治三年(1864)提督湖北学政,历任阅卷大臣。光绪四年(1878)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和共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1890)授都察院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
光绪二十四年,孙家鼐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光绪帝批谕他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康梁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受戮。太后党谋立“大阿哥”,欲废光绪帝,孙家鼐力谏不可,不久便藉口养病请退,以示抗议。当时,在安庆学堂读书的一批青年学子(后来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元老的人物,如陈独秀、柏文蔚、汪以道、袁家声、张元屏、洪晓岚)等30余人,赶来馆内,听先生讲学,接受维新思想,受益匪浅。
孙家鼐常阅西书西报,认为要振兴中华,须重视科学,兴办实业,于是就带头兴办了河南安阳广益纱厂,促其侄孙多森创办上海阜丰面粉公司和中孚银行,并投资启新水泥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煤矿,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宣统元年(1909)孙家鼐再疏乞病,卒后归葬寿州,终年83岁。
白 塔 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公山山深林密,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众多僧人、尼姑、道士在山中建筑寺庵道观,学佛修道。据寿县县志、凤台县志记载,鼎盛时,道场多达数十处,其中最具盛名的为白塔寺。据传,地藏王菩萨渡海来中国修学弘法,曾路过八公山,在山中发现一处风水绝佳之地,此地面向东南,三面青山环抱,山涧流水潺潺,山花烂漫,鸟鸣清幽,不觉连呼“妙哉!妙哉!”遂于此处结庵修行,香火盛极一时。其结庵之山被后人称为妙山、妙华山、五华山。北宋时,有一位高僧,从洛阳白马寺慕名而来,寻访到金地藏菩萨结庵遗址,于此处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寺院——白塔寺,并在八公山最高峰白鹗山山巅修建了白塔,一时名震江淮,成为朝圣游览之胜地。
清光绪十八年编撰的《凤台县志》载:“白塔山山巅有白石塔。文峰山之东为庙山,山上有白塔寺。皆北宋时所建。东坡《出颖口见淮山》诗‘寿州已见白石塔’即此。今塔庙尽废,仅遗址耳”。由北宋至清末,历经四个朝代,可见白塔寺历史之悠久。清末以来,不断有僧人、尼姑、道士在遗址建房作道场,规模都不大,直至文革,香火乃绝。改革开放后,又有佛教徒在遗址修道场,兴香火。
复建后的白塔寺,南派建筑风格,前后两进院落,占地6000平方米,于1999年底撒净开工,2001年8月底完工,同年9月10日举行盛大的开光大典,轰动淮河两岸。
白塔寺坐落于炼丹谷中,背靠妙华山,面朝东南马鞍山,两侧青山簇拥,仿佛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正是风水绝佳之地。香客朝山拜佛,必先从山门前一段青石台阶拾级而上,青石台阶共八十八级,“八”谐音“发”,“八十八”即“步步发”,暗含着佛菩萨祝福朝山香客一生幸福的慈悲之心。而八十八级台阶又分为七层,含有七级浮屠之意。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又暗含着佛菩萨另一层喻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必须时时保持善良的本性,多行善事,多做功德,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登完八十八级台阶,便来到山门外的牌坊前,牌坊用花岗岩贴面,云纹柱头为花岗岩雕琢而成,整体装饰典雅高贵,牌坊上镌刻着苏州报国寺方丈弘法大师题写的楹联和匾额,楹联是:“教传万古续慧命,寺兴千禧永昭彰”,匾额是:“东震三千”,巧妙地点出了白塔寺落成时间,表达了对佛教事业兴盛发展的信心和对白塔寺未来美好前景的良好祝愿。
走过牌坊,白塔寺山门殿便耸立在眼前。山门上端高悬着一块红底金字的匾额,上书“白塔寺”三个遒劲的题字。这是大九华山一代高僧仁德大和尚的手迹,也是他在世时最后一次为寺庙题字,堪称镇寺之宝。山门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佛,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走出山门殿,进入院内,东西两壁回廊内镶嵌着的砖雕贴金五百罗汉壁画,金碧辉煌,夺人眼目。从山门殿到大雄宝殿又要攀登六十六级台阶,这又含着佛菩萨对朝山香客的美好祝愿:步步顺。大雄宝殿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殿高18米,深16米,宽22米,重檐飞角,气势雄伟。大雄宝殿包含大、雄、宝三层意思。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即佛、法、僧三宝。因此,它是一般寺庙中的主要建筑。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难、迦叶菩萨及十八罗汉塑像,造型各异,神态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寺内除阿难、迦叶两尊菩萨为木雕外,其余28尊菩萨造像全为铜铸,民间谓之金身菩萨,为安徽省寺庙中第一家;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坐像,高5.8米,重2.5吨,为省内寺庙中室内铸铜坐像第一大佛;院内回廊中镶嵌的砖雕贴金五百罗汉壁画,为省内寺庙中惟一景观。
改建后的白塔寺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苏州虎丘区建筑安装公司古建分公司承建。整座寺院耸立于青山绿树之间,气势宏伟,做工精美,堪称皖北第一寺庙。
白鹗山·白塔
白鹗山是八公山最高峰,也是淮南市最高峰,海拔241.2米。站在八公山风景区北大门内的观景台向西望去,白鹗山犹如一只展翅的鲲鹏,正向天际奋飞而去。登临山顶四望,南面它与寿县四顶山奶奶庙遥遥相望,西面淮河像一条飘荡的玉带蜿蜒来去,而东面和北面俯首称臣的群山连绵起伏,四时山景尽收眼底。
白鹗山,当地百姓又称为“老庙台”,唐朝山顶建有寺庙,北宋时建有白塔。900多年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熙宁四年(1069年)因被贬,由京城到杭州当通判,乘舟由颖州(今阜阳)到寿春,被知府李定留下小住,同游八公山,写下了《出颖州(正阳关)初见淮山是日至寿春》一诗:“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泥岗。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诗中“寿州已见白石塔”之句,说明当时白石塔已经很有名,可以说是八公山的标志性建筑了。可惜的是,清朝时白石塔已毁,山顶仅留下依稀可辨的地基遗迹而已。
眼下,八公山区人民政府正在筹资重建白塔,恢复这一历史胜迹。白塔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仿汉代建筑风格,塔身方型,分七层,高54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天气晴好时,方圆几十里内都将看到它挺拔伟岸的雄姿。届时,风光秀丽的八公山将再添一份魅力。
忘 情 谷
忘情谷位于青琅玕馆南侧,与青琅玕馆隔一道山梁为邻,以幽美的野趣,成为游人留连忘返的胜境。据说孙蟠辞官归来,建成青琅玕馆后,超然世外,寄情于山,在谷中一巨石上书刻“忘情”二字,“忘情谷”因此而得名。
忘情谷长1.3公里,沿谷而行可直达八公山最高峰白鹗山。山谷深邃幽静,曲折回环,古林参天,浓荫蔽日,流水淙淙,经年不绝,鸟鸣啁啾,更添野趣。据《寿州志》载,忘情谷旧称琅琊套,曾建有琅琊山庄,是孙家课子和文人聚会的地方,也是寿春有名的景点之一。
奇石、奇树,是忘情谷中两大特色景观。奇石,即石林景观,遍布山谷两侧,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连连绵绵,蔚为壮观。谷中树木多生于石缝中,仿佛从石头上长出一般,形成了“石生树”奇特景观,那些树木的种子在狭小的石缝中落下,根系沿着石缝顽强的探向土层,在忍受了多少贫瘠和干旱之后,终于长成参天大树,以致最终将顽石胀裂开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奇树还奇在树形各异,构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观,连理树、情人伞、夫妻树、三口之家、四世同堂、梦笔生花、一王二妃、牵手……茂密的林间,树相千姿百态,细心的游客也许还会有更新的发现。
徜徉在忘情谷中,仿佛神游于一轴山水画卷中,虚也,实也,令人不知身在何处……
石 林
石林是八公山风景区中的重要地质景观,是上苍赐给八公山的一笔宝贵财富。汉淮南王宫所处的思仙台东坡——青琅玕馆山谷——忘情谷,石林景观连绵不断,蔚为壮观,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出露高度1.5米-5米。
据地质专家介绍,石林岩石由形成于距今约7亿年的碳酸盐岩地层(震旦系四顶山组)构成,岩石类型单一,由灰、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角砾岩组成,古环境为局限海台地的潮坪——泻湖相(砾岩系潮汐通道产物),由于岩性、构造和水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岩溶石林地貌。换句通俗的话说,大约7亿年前八公山一带曾是浅海滩,海滩上散布着大量的石块碎屑,后来由于地壳变动 ,八公山一带入海底,石块碎屑被挤压变成了八公山脉,那些由石块碎屑因挤压而形成的岩石,经过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便形成了今天的石林景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林岩石,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碎石,仿佛是人工用混凝土堆塑的模样。
八公山石林虽不如云南石林高大宏伟,但在干旱少雨的长江以北地区,能有这样大面积的、高差数米的石林地貌景观出现,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岩石学、构造学、气候学的研究意义。
远望绿树掩映的石林,仿佛云海飘渺中的黄山奇峰和春雨晨雾中的桂林山水。她又像丹青妙手们恣意挥撒的写意山水画,移步换景,把游人带入诗情画意之中。走进石林,你又仿佛掉进了一座大迷宫,石林中的小道,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循环往复,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偏偏“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游乐之趣,逗活了多少童心。石林中还有许多肖形石,有的像拔地而起的石笋,有的像古代武士的利剑,有的像猛虎,有的像海豹,有的似“童子拜观音”,有的似“老僧坐禅”,有的似“八公论道”……,真是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最为神奇的是,石林有一处石壁上显露出一个大大的“佛”字,但是“亻”旁却又似有似无。据说,早年白塔寺有一位高僧,常在此石壁下打坐参禅。一次,弟子问他如何能修成正果,得道成佛。高僧不语,随手在石壁写下 “弗”字,然后又在左边随意抹了一笔,让弟子去悟。弟子左看右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十年后的一天,弟子偶然站到了“弗”字的左边,顿时悟道,原来这一竖是个“人”字。高僧的开示是:成佛必先成人。由此,弟子从做好一个凡人开始,勤修苦炼,勇猛精进,也成了一代高僧。
南 塘
南塘位于八公山东南部的淮南山王镇境内,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盆地,约有数平方公里,故称南塘。
南塘是八公山中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不光风景秀丽,而且千百年来还广为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在南塘被围困,最后化险为夷,解除灾难,翦灭南唐残部的动人故事,因而使南塘这一小块八公山中屯兵的古地名声大振。
宋太祖赵匡胤就位后,南唐后主李煜率领人马,欲进江淮,太祖率兵南下讨伐,路经南塘境内,被李煜手下大将于洪围困在塘内,内缺粮草,外无援兵,形势非常险恶。这时赵匡胤手下大将高怀德之子高君保冒死杀出重围,回东京汴梁(今开封)搬救兵。骁勇善战的女将陶三春亲挂帅印,领兵驰援,命高君保为领路的先锋。高君宝行至蒙城西北的双锁山,遇到了才貌双全、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刘金定,两人相互钟情,定下终身,一同前往八公山救驾。
赵匡胤被围困在南塘之中,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忧心如焚,日见消瘦,把周围的人都急坏了。此时,有人用芋、豆等面粉拌以蔗糖,放在油里烹炸,制成酥甜的脆饼,敬送给赵匡胤食用。赵食之香甜可口,一食而饱,精神也顿时好了起来,手下人都倍感惊喜地说“这下救驾了!”于是这种油酥馅饼,后来成了八公山闻名天下的风味土特产“大救驾”。
刘金定率兵来到八公山下力杀四门,最后由寿唐关闯人唐军帅帐,击溃了唐军,将南唐主将堵在八公山与淮河之间狭长的峡谷独笼冲之中,用火攻大破残敌,至此南唐之围遂被解除,女英雄刘金定的美名从此也就镌刻在八公山中了。
南塘风光秀丽,环塘皆山,树木葱郁,山谷之中奇石遍布,山溪纵流,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几处历史名泉点缀其间:岚香泉、洗云泉、沁月泉,泉水甘甜凉洌,为极佳之矿泉水。山林之中,野花斑烂,翠茵如织,百鸟翔集,蛙鸣清丽,愈显深谷之清幽。
石 门 潭
石门潭位于南塘之东云条山与茵席山相峙之处。那里峭壁凌云,奇石万状,是八公山中名景之一。从南塘腹地顺着潺潺溪流由北向东而行,未几,便可来到相互对峙的云条山和茵席山下,两山峭石峥嵘,共拱一道山门,山门沿峭壁洞开,自然十分险峻,涧溪便从中穿行而过,一涌三折,分石聚潭,漫溢石板,引径东下。
石门潭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老子在八公山中修炼得道,以箭开山,留下了今天的石门潭。还有一种传说是赵匡胤被围困南塘,得知援兵已到,无路可冲杀出去,便祈祷上苍,借神鞭劈山开路,于是留下了今天的石门。其实,云条山与茵席山之间的峡谷,是地壳运动、山水浸蚀的结果。
进入石门,便是十丈深的峡谷,两岸巨石林立,内有“神仙床”、“神仙灶”等传说中的圣迹。“神仙灶”为崖岸壁上一空洞,阔二尺,宽七寸,深二尺,洞内石上有二小穴,相传此灶为老子的炼丹炉,洞中火薪点燃,轻烟却从崖上罅隙间而四散,至今薰灼之迹犹存。
从峡谷随溪流而下,跳涧翻石,至出山口,便至肖景云所写四潭中最后一潭“石门潭”。南半壁石崖上,刻有“石门潭”三个大字,字迹苍劲古拙,不知出自何人手笔,有人谓为郦道元所书,有人谓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书,但史无其载。而当地百姓,则将此字视为“神字”。每遇干旱,牧童以泥涂字,翌日必下雨冲洗泥污,“神字”又清晰再现。
石门潭水面不大,但潭水为泉水所注,如一方碧玉,翠绿可鉴,以手掬之,晶莹凉洌,饮之味甘,故当地人说,汲潭水煮茶品茗,可除秽治病。由石门潭而下再北折,便是南塘湖,偌大的水面铺在青山脚下,在日照岚色之中闪闪生辉,粼粼波光漾着山村倒影,美妙而静谧,一切都是那样的恬静,那样的和谐。
老 君 座
站在石门潭内,由东向西望,一座山峰拔地而起,迎面扑来,苍苍茫茫,巍峨壮观。这便是道家早期著名的道场之一——老君座山。《水经注》记载:“淮水东经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凤台县志》也载:“老君座古有老君庙,现已圮,遗址尚存”。
当年的八公山碧峰错峙,古木交柯,瑞气缭绕,妙景纷呈,一派仙山琼阁景象。据考证,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出生在距八公山二百公里外的涡阳历乡曲仁里,成年之后,即慕名来到八公山,潜心学问,修炼身心。他平日最爱登老君座山。此山位于八公山腹地,四周青山拥翠,远处淮水环绕,山顶平坦,正中有一大块青石如床,老子就在那里打坐修炼。一天,飞来一只神鹰,也看中了这块宝地,它自恃修为了得,便叫老子让开。老子自然不肯,双方发生争执。神鹰提出比武,老子也想试试自己修炼的功夫如何,便答应下来。双方约定,谁能一次打开东面山梁,谁便拥有宝地。神鹰首先展开双翅,乘风跃上半空,旋又俯冲而下,舞动双翅向山梁拍去,顿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但山梁岿然不动。接着,老子操起身边所带弓箭,坐在大青石上,猛然发力,利箭飞去,山梁轰然而开。由于用力过大,老子的屁股竟然把大青石压出两个深深的屁股印子,后人即呼此山为“老君座”。而被老子一箭射开的山梁断裂处,就是今天的石门潭(又称一箭谷)。神鹰羞愧无比,一头撞向西南而死,化为一座山峰,至今,每逢阴雨之日,山顶上空常有数十数百只老鹰飞舞盘旋,久久不去,当地百姓就把此山叫作“老鹰山”。
由于八公山是老子早年修炼之处,八公山成了道家重要的修炼场所七十二洞天之一。历代佛道仙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凭吊,老君座更是成了游览圣地。后人为纪念老子,在老君座东坡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老子庙,香火十分鼎盛。
乐 涧 套
八公山是一座古老的山,在它的西南麓曾发现古恐龙化石,当时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群众误认为“龙骨”可治百病,纷纷破石而取,至使恐龙化石未能完整保存,只留下了一些残片。在八公山的东麓,曾发现一亿年以前的古象的巨齿化石,现收藏在淮南市博物馆中,这些都表明八公山有着悠久的上古历史。
但是,使八公山在古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享有盛名的,却是在八公山中发现的举世闻名的古生物化石。
沿着淮利公路西行,至山王镇折入乡间小道,西行五六里,便来到一堵赭红色的巨大的石壁前,石壁上弯弯曲曲地呈现出许多沟痕,似蠕蠕而动的蚯蚓,这便是罕见的大型爬迹化石,距今已有4.5亿年,而更古老的淮南虫化石则藏在乐涧套砾石中,表面看上去仅是一个比针眼还小的黑点点。
不要小看这些小虫儿,它们的生命源于8-10亿年前呢!在此之前,自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发表后的一百多年来,动物起源的历史不足6亿年的观点,成了学术界的传统观点,直到1959年,专家们在澳大利亚南部的伊迪卡拉地区,发现了伊迪卡拉动物群,测定该化石群为距今7亿年之前,成为学术界的一次重大的突破。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二次突破性的发现是在中国”。1978年以来,中国学者先后在安徽淮南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须腕动物化石,于1982年发表了成果报告。报告指出,新发现的淮南动物化石群,属种较多,构造清晰,标本之完好在国内外罕见。已鉴定出的有距今7.4亿年前的须腕动物化石——晰古线虫、皱节虫;有距今8.4亿年前的动物化石——怀远似沙蠋、百瓜山原沙蠋、圆筒淮南虫、微型小卢迪曼虫、安徽古吻虫。这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须腕动物和环节动物。须腕动物和环节动物均属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因而,学者们认定,后生无脊椎低等动物的起源当在10亿年以上。
现在,堆积着大量古生物化石的乐涧套,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和游客前来考察游览,八公山区人民政府也将此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闪 冲 清 真 寺
闪冲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区国营妙山林场闪冲村,亦即淮南古生物化石堆积地——乐涧套。该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当年,有回民闪氏三兄弟从山西老官巷流落到八公山老涧套定居,以狩猎、采药为生,至今山上还留有制药用的石碾子、石臼子和猎坑的遗迹,地方群众习惯称老涧套叫碾冲和狼窨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闪氏后代兴旺发达,成了当地较有名望的回民家庭。闪氏后裔继承祖先宗教信仰,集资募捐兴建了清真寺,并于各朝各代不断整修扩建,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淮河岸边较有影响的清真寺之一。清末以后,年久失修,规模缩小。目前,经重新整修后的清真寺占地2000平方米,为一座四合院,有无相室殿三间,宝殿两侧各有讲堂三间,另有水房和阿訇住房十余间,青石板铺装的院落和道路焕然一新,格调古朴高雅。
数百年来,闪冲清真寺在修建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和宝贵的碑刻文物,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目前,寺院中尚存有一株银杏树,树龄800年以上,树干粗壮,四人尚可环抱,树冠如巨伞,树荫可遮400平方米。树旁还有一棵何首乌,主茎粗如儿臂,传为北宋年间闪氏三兄弟遗留之物,被视为镇寺之宝,倍受族人呵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