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茅仙洞风景名胜区
(内容:古丹井园—南天门—茅仙洞—古香山寺—寿唐关—硖山口-扁担城遗址-黑龙潭)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淮河风情令人神往。一颗璀灿的“淮上明珠”州来古国都邑——凤台县就座落在这里,她以素雅的风姿,迎接八方游客。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美誉。
八百里长淮,自然风光优美。这里人文景观众多,上至正阳关,下至怀远荆山口,为淮河文化精华河段。幽美而神奇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茅仙洞,象一串美丽的珍珠,镶嵌在这蜿蜒的彩带上。
概 况
茅仙洞风景区管理处,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凤台县人民政府。现有干部职工19人,大专以上文化6人,技工3人,负责景区管理工作。下辖茅仙洞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50万元(人民币),从事景区旅游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及经营管理工作,是凤台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茅仙洞风景区,她以素雅、淡泊、壮阔、含蓄的特色,为你带来一份甜美的回忆和神秘的遐想。
茅仙洞景区,距凤台县城南3公里,位于东淝、西淝入淮交汇处。淮水唯此一段西流,过硖山口再向北复折蜿蜒东流,形成三道弯,山川不前,三湖依偎,故称“淝水三湾”。这里自然风光独秀,人文景观密集,是皖北著名风景旅游胜地。西自淮河第一峡——硖山口,东至赵匡胤马趵泉,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古迹景点:景区内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千年银杏树、长淮第一峡、清代慰农亭、茅仙洞道观,赵匡胤的饮马泉、刘金定的梳妆台、战国的廉颇墓、大禹治水遗址等风景名胜,这里还是淝水之战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早已名扬四海。登山怀古,临淮畅游,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一处处人间美景,使人留连忘返。
古丹井园
这里是风景区古丹井园,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三茅曾汲此井中水炼丹而得名。云墙月亮门庭院,院内有桂园、梅园等,及园内八景及碑廊等。迎门院中座落淮南王刘安塑像,古雅脱俗,若有所思,大有文人王者风范。左侧观音莲池,右侧即是丹井亭,亭中古井为淮王丹井。据清李兆洛主编《凤台县志》载,“三峰山东北麓有一古井,曰‘丹井’,水质清洌、甘甜,久旱不涸,相传汉淮南王刘安、茅氏三兄弟曾汲此水炼丹”。
茅仙洞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便成为楚文化的中心,到汉刘安称淮南王时,为最鼎盛时期,刘安继承西汉初道家思想,融百家学说于一炉,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历代著名诗人李白、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前来游览凭吊,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南 天门
南天门是道教龙门派象征,亦称“龙门”、“鱼跃龙门”,过了南天门你已经步入仙境,南望“豁然开朗”,使你心旷神怡,一洗尘虑。
这里东望紫金叠翠,西听硖石涛声。极目远眺,三湖坦荡如砥,晚霞映日,波光粼粼,渔帆点点,西湖晚照即在眼前。若遇风雨,有幸来游,可徒步至东西楼山之间的寿唐关,是一个古代关隘,是宋代巾国英雄刘金定梳妆台。四周有大马市、小马市、练兵场。尤其烟雨茫茫时节,其气势磅礴,巍巍壮观,仿佛聆听当年巾帼英雄千军万马征战之气势,亦称“寿唐烟雨”。
西望有淮河第一峡。东西硖石山。峭壁如削,隔河对峙,称作“长淮津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秦晋淝水之战古战场的重要水上要塞。硖山口黑龙潭曾盛产淮王鱼。
凤 凰 台
凤凰,中华民族文化祥瑞之鸟,“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据《清一统志》:“县有凤凰台,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分治凤台县,凤凰台成为本县象征。在民间流传着有关凤凰多次降瑞于此地的美丽传说和本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口碑,以及对美好未来之憧憬。
《凤台高歌》雕塑由中国著名雕塑家线绍武先生创作设计以“凤鸣之高台、临长淮以扼津要,衔青山以显杰灵”之意境,为游人带来祥瑞之气。
麒麟降世石
麒麟,中华传统文化之瑞兽,俗称“四不象”。义、勇、忠、烈,驱恶从善,所到之处,尽显祥瑞。民间尤以“麒麟送子”传说最盛,现在民俗中任称初生婴儿为“麟儿”。唐代刘知几曰“天降栋梁,以麒遣之”。
当地民谣“马生麒麟、牛生象、鸡窝飞出金凤凰”。唐元和初(公元805-810)神秀北宗禅师道树卜,定中闻得淝水三湾,天降祥瑞,寻逐灵兽至此,随于三峰山之阳结庐修行,终以成佛,留有偈曰:“大疑大悟,真俗圆通”。公元825年(唐宝历元年)圆寂于此,寿九十。此奇石一九九九年于香山寺遗址出土。
茅仙古洞
茅仙洞座落在双峰山之阳,古称三峰山,远在公元前156年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出家修道先生的地方。
这里山脉逶迤而西,起伏跌宕,蓄势盘结,西揽硖石,造就一派群峰竞秀的壮丽景观。这里是寒武纪形成的山丘。山中林壑幽美,佳树葱笼,花灼草丰;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山石倒长,南倾北仰,斜指南天。自古代就是淮上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历代知名文人雅士,留连其间,唱和题咏,为茅仙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茅仙洞道观是真洞、三茅殿、清天观和硖石寺(香山寺)的统称,为安徽三大重点宫观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洞座落在双峰山南崖峭壁上,是一个天然石洞。洞上筑有三茅殿,殿中供奉三茅真君塑像。洞前东西两侧,各有六角古亭一座。
这里是茅仙洞道观前山门,门上“清天观”三个大字。字体俊秀遒劲,是寿县籍、书法家汪以道题写。此观是在1936年已故本道观持苏理纯道长监修。门前古梧桐树名为“披甲桐”。
道观的前院,院北峭壁上,藤攀荆榛,悬丝垂珠;点点山花,含英吐艳。崖前两大株“和靖古梅”,是宋代诗人林逋手植。虬劲勃发。梅间银杏,皮润叶茂,直立伸向崖顶。
道观后院是一排古朴典雅的徽式道房厅屋,明代古建筑;院左为两株南倾的“盼君柏”。从此处拾级攀援,一睹假洞。这个洞是人工开凿,供道家练静功的场所。
此地自古以来形成的佛道交替住持庙宇现象,三清殿所祀神像,佛道并尊,也是本观的宗教特色。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殿后院是新修复的二层仿古阁楼(望淮楼),凭栏远眺八公诸峰,时而晴川历历,时而云行雾绕,奇幻莫测,令人明目清心,是体现茶道的休闲场所。
“洒酒迎风古洞边,凌曾直上翠微巅”。绕过寺观,再向上攀援,可直达双峰山顶。立于三湖石上,放眼三湖,平畴万顷,碧波耀金,“近水远山皆有情”,又是一番情趣。远眺寿春古邑,紫气腾腾云铺地;近瞰凤台县城,鳞次栉比楼擎天。东顾寿唐关,遥想巾帼破阵去;西览硖山口,犹闻惊涛挥师来。驻足其间,足以极视听之娱。
古香山寺(规划设计方案图)
又名硖石寺(俗名下寺),首建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5-810年)。由唐代高僧道树和尚(735-825年)募化监修。建筑布局分两进院落,由前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廊房组成。歇山式飞檐建筑,仿五台山大佛光寺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后毁于兵火。至民国初年(公元1916年),经石马店保(今石湾村)居士石王氏捐资重建,后又毁于抗日战争,遗址尚存。现在已经对此寺进行规划设计,不久将予以重建,恢复其原貌,以飨游客。
寿 唐 关
这里是古代战争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残唐时,南唐兵马据寿州,被后周军队围困,南唐元帅李景达驰兵救援,据此一隅,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作战。《宋史·张永德传》载:“世宗亲征寿州,领军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战备严整。”而周世宗则在石山口筑寿唐关,前拒唐兵,后与下蔡呼应。所以便留下了军事要塞寿唐关。
寿唐关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西距双峰山一公里,西边是烟顶山峰,古时有烽火台,寿唐关全是青砖砌成,关口拱形,可行车马。两侧据岗峦之山势,“南绾寿州,北控下蔡”,东边层峦叠嶂,紧衔古南唐,关前为险坡陡道,两侧青山对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关而下,可见“女儿泉”。
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建造,当年刘金定南唐救驾,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于是寿唐关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
马 趵 泉
位于庐题山(驴蹄山)下,寿凤公路北侧。俗名:马泡泉,马扒泉和饮马泉。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出征南唐时,曾转战于此,系马于石上,马渴,以蹄蹶地,泉水涌出,故名。
赵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966年发动陈桥兵变,即位,国号宋。他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对付割据政权。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寿唐关。马趵泉就是当时攻打南唐时重要军事遗迹。他是历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淮河第一峡——硖山口
这里小山幽旷,淮水环回。滔滔淮水东流,遇八公山阻挡,在此折回倒流,将硖石劈为两半,夺路而下,这就是淮河第一峡——硖山口。古称硖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又是古代据险屯兵之地“淮上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
硖石是淮河游览胜境。若风和日丽,登临硖石,寻访禹王旧迹,观看淮水碧波,置身淮上仙境,目睹“硖石晴岚”,风帆沙鸥,岸柳轻拂,令人心旷神怡。
硖山口,古时东硖如龙东蟠;西硖如虎西踞;淮河流过,玉澜飞舞。东峡石紧依三峰山,魏然屹立。西硖石以前为禹王山下一个悬崖,现已辟成小岛,中流砥柱,岛影如鼋,更为壮观。淮水沿八公山西南麓,浩浩而来,在此猛然向东折去,浩荡入海。
古往今来,无数征战,硖山口一直是据险屯兵之处。《水经注》云:“淮水又北经山峡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三国志·魏志》:“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诸葛诞据寿春,王昶军峡石”。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这里曾是东晋军队抵御秦军前沿的重要据点。《资治通鉴》载:“(太元八年)冬十月,秦阳平公符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峡石,融进攻之。”南北朝时,淮河为南北交战的界河,峡山口在军事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如梁、魏大战于此地,梁将尹明世屯据东峡石,大将祖悦袭击魏西峡石守军。陈太建五年,遣大将吴明彻等率兵伐北齐,部队直抵西硖石,东峡石北齐守军不战自败。
站立淮水之滨,仰观石壁,却似斧削。旧传上面刻有禹书蝌蚪文,现已不见,但东南崖壁上,宋咸淳年间寿阳夏松题《筑城记》尚可辩认。当时,夏松是寿阳府的都统,在元兵大举压境之时,持同仇敌忾、光复故士之志,确实是难能可贵。
宋代,东、西峡石共有四座古城堡。《凤台县志》载:“峡石山古有四城,一在东峡石顶一在西峡石顶,俗名城子,现峡山西北角尚有遗址。此两城即在禹王山腰,山下逼淝水(西淝河),故城自山腰起,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五里。”历经沧桑四城仅存遗址,唯禹王山下的村落中,依稀可见旧宅古墙,尚留古风。
硖石山岛上,立一凉亭,是清代复建的“慰农亭”,俗称“禹王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树,是硖石景点的象征。
慰 农 亭
淮河第一峡西硖石顶有一数丈见方的平台,上有凉亭,即慰农亭,亭重建于清光绪丁丑年间,方形瓦顶,石柱飞檐,亭柱上刻有西蜀籍知县颜海扬手书对联“选胜值公馀,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西有一颗大皂荚树,虬枝横空,皮干浑如黑铁,奇巧苍劲,与慰农亭成为此地标志性景点。现已辟成孤岛,闲亭古树,映缀水间,岛影如鼋,更添了诗情画意。
摩崖石刻《筑城记》
位于西峡石南端峭壁上,高6.2尺,宽4.4尺,字若碗口,模糊不清。南宋度宗淳熙十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下,南宋“朝廷以银二万两命寿春措置边防”,寿阳都统存松奉命筑硖石城,城成,夏松《筑城记》刻于崖上。《筑城记》全文“硖石两岸对峙,旧立二城,以为长淮津要。去腊已城筑东岸,西岸犹榛芜荆棘。今负,松驰檄总统舟师,攻剿正阳虎巢,给假秋,奉阃命创筑,同都统孙位,都统彭宗位,都统孙应武,率步将士,协力用工,不一月城成,以复版图之旧。咸淳甲戌仲秋朔日,寿阳夏松题石。
硖 石 晴 岚
“硖石晴岚”是古州来八景之一。若乘船由峡山口而下,可见南岸青山如黛,北堤翠柳含烟,一线淮水远接天,东西硖石如双壁拱珠,紧衔悠悠白练之上。驶近山峡,淮水转折处,西硖山如门扉遮住了去路,转而,洞天忽开,东峡石又如游龙探出,与西硖对峙,淮水夺路而下,山岚如丹,峻奇秀丽。若是多云天气,岚气上浮云动,日光渐隐,峡谷中映现着七色光带,阴阳交错,气贯悬崖,云生碧岫,更显得气象万千。正这变幻多姿的日照、云霓、和明暗交错的山色,便是“硖石晴岚”景象的神秘所在。
硖山口于1987年抢救发掘部分文物200多件,经考证此地为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其文物古迹较密集,发掘文物将在淮河文化博物馆中展出。
扁担城遗址
春秋时,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处讲学,临行前,学生家长送孔子一新扶桑扁担,孔子留下了旧扁担,老人为铭记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之恩,于是将孔子用过的扁担焚香供奉,顶礼膜拜。以后这里商贾云集,又因水路发达,后来发展成一个城池,因名“扁担城”。后来传说小岛狭小,蔡昭侯迁都州来,时年大旱(公元前493年)忽一夜雷雨大作,风驰电擎,孔子的扁担化作黑龙,腾云而起,普降甘霖。州来都城兴盛时,这里成为龙腾书苑,历史沦桑,几多兵燹,遂成荒岛。但沿淮人无不对扁担城怀着神秘的崇敬。
此岛是淮河与西淝河会流形成双环流,拥积而成为河心滩,现在面积仍在扩大,高度日益增高,从一九五四年大水至二OO三年洪水后,五十年内升高1米多。
黑 龙 潭
位于凤台县城东淮河东岸的紫金山下,“奇山峭壁,壁下十余步有大洞,容百余人,水涨则没,水落可入,壁前为黑龙潭,洞内有泉,深数十丈。每遇淮水涨落,潭中不停地发出回响。”夜幕降临,空中点点繁星与万家灯火汇于潭中,山林建筑倒影时动时静,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两次路经此地,吟诗赞叹;大文豪苏轼也在黑龙潭留下了传世之作。
结束语
茅仙洞风景区,东起火烧于洪的独龙冲,西至“淮河第一峡”——硖山口,集四十八座名山、三十多个景点、十六平方公里的形胜,构成了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其中古城址、古战场、古寺院以及新石器时期遗址等,加之秀丽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组成了神秀的风景奇观。欢迎您重游故地时,领略淮河之畔这秀丽的景致和神秘的淮上历史文化。
根据景区规划,开辟淮河水上旅游线,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并有着良好的区位及水上交通优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是当前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现在正实施深化改革,理顺了体制,实现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人才兴旅、依法治旅等战略举措,大力以弘扬淮河文化为龙头,带动景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