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溪古城遗址位于茂县较场乡东南2.5公里处,距成都249公里,距茂县县城56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背靠七珠山,下临岷江,面积22万平方米。
叠溪城为古代边防重地,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历代为重兵把守。唐贞观时筑城规模小。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御史大夫丁玉(平先将军)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城高一丈,围三百九十丈,有门四。此时置叠溪千户所,兵丁500人。民国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叠溪城震前有房270所,人口 577人,城中仅一条繁盛街道。有饭馆10余家,旅店6家,驻军一连。此城为斜四边形,地势为西南向低。北东向高之斜坡。城墙由片石及上砌成,城门洞与月城用大青砖砌成。城中有城隍庙、观音殿、武庙、吉祥寺等建筑。此外,尚有“楼台亭激”、‘“龙池晓月”等景。
1933年,叠溪发生7.5级地震。蚕陵山从裂缝和松散堆积物的薄弱介石处发生巨大的重力滑坠,其所围的较场台地整体下沉40米,叠溪城下陷100米,整个断裂层长1公里左右,并围绕较场台地的三面边缘,突然中止于江东。城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死亡6865人,伤1925人。叠溪地震遗址为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地震遗址之一。目前仍巨石堆积,震痕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