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都庙是由阿巴嘎的一个诵经会发展而来的。1864年,也就是清同治三年,旗王扎萨克看中了这片肥美的土地,便在阿巴嘎附近建立了这所寺庙。当时清廷赐名“施善寺”,授度牒(有编制,受俸银的喇嘛)二十五,有300多名僧侣,占地面积3053平方米。1921年扩建后的杨都庙其规模更加宏大,焕然一新,是北方喇嘛教徒所向往的寺庙。它占地3600平方米,大红院中央是主庙,主庙前方大门两侧有钟鼓楼,马哈仁兹庙(金刚庙)等。为庆祝庙的落成,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在杨都庙所在地召开了五部十旗集会的那达慕大会,主持大会的是1936年被认定为第四代活佛的却西·洛藏华丹隆柔嘉措。杨都庙也因此而远近闻名,并成为锡盟五部十旗会盟圣地。经过历史的劫难,现幸存下来该庙仅有杨都庙及三个大殿。在文革期间,这座庙本应同其他庙宇一样被拆毁。相传,当年有人用锯子锯庙前的柱子时,他的腿无缘无故地断掉了,杨都庙也因此而逃过一劫。
1980年杨都庙恢复了宗教活动,1988年锡盟行政公署、阿巴嘎旗政府先后拨款13万元对此庙进行了修缮。
杨都庙由大庙、小庙和却日殿三部分组成。大庙建筑面积449.44平方米,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灰色砖瓦结构,庙内保存着各种铜、银制佛像、祭品、乐器等共1000多种,还有珍品藏经等。 纵然满目沧桑,杨都庙却仍然屹立于此地,保佑着这里每一个朴实善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