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景点简介
希拉穆仁:位于乌兰察布盟草原中部,在呼和浩特高北约90公里。在蒙语中意为“黄色的河”,又名召河。这里是内蒙古开辟最早的草原旅游点。7--8月平均气温18℃--21℃,早晚十分凉爽,素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希拉穆仁苏木(乡)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是距呼市最近的牧业区。平均海拔1700米,四周丘陵起伏,绿草如茵。旅游活动项目有:骑马、骑骆驼、赛马、赛骆驼、摔跤表演、登敖包山、游喇嘛庙等。附近有一座召河庙,即普会寺,是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席力图召的分庙。现存正殿、山门、东西厢房等建筑。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歌、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相传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
大 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 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大召著名 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由纯银铸成。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好意等多层含意。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六月,大召都举行两次大型的跳恰活动。跳恰时,要穿上特定的服装,戴上面具,扮成各种神灵模样,在喇嘛教特有的大号、海螺、大镲、人腿骨号等乐器的伴奏下起舞,跳恰木的场面庄严而热烈。舞蹈神幻迷离,令人莫测。 送巴令,即“送鬼”之意。是藏佛教特有的一项佛事活动。大召每年要在农历正月和六月举行两次送巴令活动。“巴令”,是一种用油面捏成的三棱状身躯,头顶骷髅的魔鬼形象。送巴令时,要先诵经祈祷,之后由两人将巴令从佛殿抬到广场上,再进行打鬼形式的跳恰活动。跳恰完成后,将巴令抬出山门外,用火焚烧后,活动结束。送巴令,喻意是一年之中的晦气和灾病等送走的意思。整个活动,场面热闹,观看者云集如潮。
九边第一泉,大召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是专指大召门前的名胜——玉泉井而言。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说。大召门前也因玉泉井而繁华起来。形成了著名的”明清一条街“。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清代山西文人王用祯用棉书题写了“九边第一泉”词,并刻成横匾悬挂于大召寺的山门之上。
正月初八至十五日祈愿大法会 上午,下午,诵经8天 正月十四日 上午,送巴令活动 正月十五日 上午,晾大佛,跳恰木,转召 四月初八至十五日 纪念释迦牟尼诞辰 上午,下午,诵经8天 五月十三日 上午,祭敖包活动 六月初八至十五日 诵经大法会 上午,下午,诵 经8天 六月十四日 下午,送巴令活动 六月十五日 上午,晾大佛,跳恰木,转召 八月十四至十七日 嘛呢法会三天,,昼夜诵经 十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 上午,下午,诵经 十二月二十三日 祭灶活动 十二月二十五日 点佛灯活动 十二月三十日 夜间诵经,清晨接财神 平时 每月 初二 上午诵经、初八 上午诵经、十五 上午诵经、二十五 上午诵经
绥远城将军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楼西侧。清雍正年间(1723—1735),清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防,在呼和浩特旧城东北2.5公里处另筑新城1座,驻屯满洲八旗官兵。 雍正十三年(1735)动工兴建,乾隆四年(1739)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及大同、宣化之驻军。 结构:将军衙署按一品封疆大吏衙署格式营造,占地15000平方米。门前有高大的影壁,门侧立石狮1对。院内厅堂3进,前为大厅,两侧为东西庑堂,大厅后为公廨,后院为将军私邸。衙署经过多次修缮,大致保持原有布局。
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 看点: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响沙湾:也叫银肯响沙(“银肯”为蒙古语,意为“永久”),居中国响沙之首,堪称响沙之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齐沙漠中,距内蒙古包头市30公里。响沙湾旅游景区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首批国线旅游景点”之一、中国AAAA级风景区。 响沙湾是个弯形沙坡,背依苍茫大漠,面临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为45度,宽度400多米。天晴无雨、沙子干燥时,人从沙丘的顶部往下滑,沙子会发出飞机轰鸣般嗡嗡声。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于公元1277年7月病逝在进攻西夏的行军途中,终年65岁。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陵园占地面积约5.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正殿中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 后殿即寝宫,安放着4个白色蒙古包式的大灵包,外面蒙着金黄色的缎套,居中的灵包中安放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的灵柩,东西两边灵包是成吉思汗的两位胞弟的灵柩。成吉思汗的灵柩是一个银棺,上缕蔷薇花纹。银棺用金锁锁着,放在一个方形的石台上。棺的右侧放着一把2尺多长的战刀,左侧放着弓箭,这些都是成吉思汗生前使用过的武器。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山峦重叠,苍松翠柏的大青山深处,座落着一处气势宏伟、建筑规模盛大的召庙,即为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 主要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苏古沁宫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阔尔独宫,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阿会独宫和日本伦独宫。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 五当召有许多古老而美妙的传说,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庙会。每年农历七月25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黄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许多召庙,五当召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 五当召有着辉煌历史,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且建筑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画和雕塑,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包头市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市区约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五当,蒙语柳树的意思,因庙前峡谷柳树繁茂而得名。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由乾隆皇帝赐名广觉寺。召庙建于五当沟里的敖包山之阳,座座殿堂,层层楼阁,随坡势而增高,布局谐调,错落有致。所有建筑均为梯形格式结构,上窄下阔,平顶小窗,屋檐部分有一条上红色边麻装饰。外墙表面有一层厚达数厘米的石灰层,坚固洁白,别具一格。各殿顶正中回隅,饰有风磨铜双羚对卧法轮、金鹿、宝幢。元看殿堂洁白如雪,楼顶金光夺目,十分壮观。五当召与西藏希达拉宫,青海塔尔寺齐名,为我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
岱海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总面积26万亩,湖外芦苇总面积2.5万多亩。岱海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5公里。盛夏时节,略呈椭圆型的岱海宛如莲叶初露,翠色可人。岱海在历史上文字记载甚详。古往今来,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其”鸿鹜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的自然美景。清朝康熙多次巡边来到岱海,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兴建了行宫,取名“凉城”,为岱海题名“天池”。行宫后来改名为汇祥寺,曾为内蒙古规模宏大的召庙之一,1939年毁于战火。蛮汉山的38000亩原始次生林中,有数十各野生动物,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北侧山峰下有佛爷洞、金水岭、万年冰窖等景观奇特,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岱海旅游区名胜景点众多,站在汇祥寺遗址西望,洞金山睡佛神态安祥,形象逼真,佛学大师赵朴初称其为大自然罕见景象。旅游区内有距今5000年之久的塞外北国龙山早期文化,老虎山石城遗址和园子沟窑洞遗址,还有两条百公里长城--秦汉古长城和明清新长城。岱海温泉,又名马刨泉,位于岱海附近的三苏木乡中水塘村,因传说康熙皇帝巡边时,坐骑在此刨泉解渴而传名。过去这里一直是喇嘛、贵族沐浴和疗养的场所,日涌水量2732吨,水温38度,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治疗各种皮肤病以及风湿性腰腿疼等具有良好疗效。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7.7万人,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10多个民族,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由于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喇嘛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可观赏乌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真正内蒙古风味。
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汉译"有鹿的地方"。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蒙古高原南端,南濒黄河,东西两侧有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全市中部.市境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伊克昭盟的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西与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毗连,东与呼市的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相邻。坐标为东经109°16′~110°25′,北纬40°15′~42°40′,总面积27 69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40余平方公里。包头是华北地区联结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历史上包头曾以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旱码头"、"皮毛集散地"闻名于世。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誉为"草原钢城"、"稀土之乡"。
阴山山脉横亘全市中部,因此形成北部丘陵高原、中部山岳和南部平原三个地貌单元。中部山岳区东西长约14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群峰连绵、层恋叠嶂,北坡平缦,南坡陡峭,形成一道地貌"脊梁"。主要分布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和色尔腾山。以昆都仑河为界,河东是大青山,河西是乌拉山。大青山向东蝙蜒至呼和浩特市以东,主峰海拔2338米。乌拉山向西绵延没于河套平原,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色尔腾山位于乌拉山以北,婉蜒起伏状若丘陵,自西向东进入市境,终与大青山合拢环抱,融为一体,海拔在1800--2000米。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其特点为: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风多雨少,日照长。七、八两月降雨量最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境内河流,最大的是黄河,它西自乌拉特前旗入境,东入托克托县,沿市境南沿流渡过,全长214公里,水面宽130米至458米不等,水深1.4米至9.3米。水流平缓,适宜航运。水位以三月和八月为高峰期,年平均冰封期113天。昆都仑河,即历史上有名的石门水,发源于固阳县境春坤山,由北向南穿过乌拉山、大青山界谷,经昆都仑区,流入黄河,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还有五当沟、美岱沟、水澜沟、哈德门沟等山间沟谷季节河,大都冬春干涸,雨季常有山洪暴发。
境内的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以及白云鄂博高地,地质作用强烈,变质岩和各种侵入岩广泛分布,矿产丰富。其中形成地区资源优势的矿种有铁、稀土、铌、黄金、珍珠岩、大理石、白云岩、石英、煤炭等。铁矿资源丰富,巳探明总储量为13.08亿吨,是包钢的铁矿石原料基地。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储量达1亿吨以上,占全国的97%,占世界储量的81%。包头稀土矿以轻稀土为主,钐、铕、钆等贵重金属含量多,为世界少见。铌矿有3处大型矿床,集中在白云鄂博地区,已探明5氧化2铌储量为514万吨,居全国首位。金矿是仅次于铁、稀土、铌的优势矿产,已探明表内储量约为15.5吨,分布在白云鄂博和固阳一带。煤炭矿产主要分布大青山和固阳盆地,探明储量10亿吨,产地30余处,其中中型煤田3处,小型煤田25处。在中部山岳地区,有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物种有黄芪、蒙古扁桃。常用药材有甘草、麻黄、党参、枸杞等200余种。鸟类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雀鹰、大鹫、金雕、红隼等13种。兽类有21种,其中青羊、雪豹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狍子,毛皮兽、赤狐、獾等是自治区区级保护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