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是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街子成镇较早,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据《崇庆县志》载:后蜀孟昶广政12年(949年),割晋原郭信等8乡入横渠镇,置征税院,广政16年(953年),升征税院为永康县,隶属蜀州,横渠镇成了县治的所在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永康、江源两县入崇庆州,横渠易名“四界镇”。元末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夏)复置永康县。明洪武后,省永康入州,仍袭用四界镇旧名。由于元末明初兵伐扰攘不止,生产力遭到破坏,加之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人烟渐稀,百业萧条。到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仅存河街子一条街了,故更名“街子场”。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由崇庆、灌县分管。灌县管上场,崇庆管下场。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盗贼潜踪,州捕逃县,县捕逃州,改归崇庆县管”,清末属怀远镇,1935年设立街子联保。1940年建立街子场,旋即改镇为乡,建国后仍名街子乡,1991年撤乡建镇至今。
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值得一看。
看点字库
所谓字库,实为一呈六方体、分五层的古塔。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造。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为什么叫“字库”?信奉“惜字是福”的街子人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丢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于是纷纷热情募捐,分别在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修建了两座专供焚纸用的字库。上场口的那座已毁,下场口的那座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古镇的一道景观。光严禅院 又名“古寺”,距离成都63km,海拔1,100m。古寺始建于晋代,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唐代善思和尚改名常乐寺。明代改为光严禅院,永乐年间,光严禅院已具上、下古寺的规模,僧、徒众达三千多人,可算得上是佛及众生、鼎极一时。该寺历朝曾有几次大的损毁,亦多次重修。
现在光严禅院,因上古寺在文革时尽毁,下古寺成为主要景点。寺中重檐飞阁、古朴幽雅,寺门悬匾“光严禅院”为清代康熙皇帝亲书御赐;四川总督尹昌衡的禅意对联、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藏经楼”保存完好。寺庙因有初刻洪武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而驰名,因而被喻为“西川第一天”。
光严禅院隐座于一片古森林中,四周是近千亩成片的参天古柏、古楠、古杉、古银杏等珍稀树木,宛如一个天然大氧吧,夏季日平均气温比平坝低4至5度,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成片原始森林,也是众多居士、香客和游人修行和休养、浏览的理想场所。寺院下的梅花寨休闲度假村,在冬日里各种品种的红梅和乌梅竞相怒放,使梅香深处的古寺更显出别样的凝重和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