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灵音寺,后更名天成寺,后因有用石刻的“金刚经”,改名为石经寺。石经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黄教法王宗喀巴大师嫡传汉区第一个密宗道场即设于此。石经寺地处龙泉山中段东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镇石经村境内。东西南北与龙泉驿区境内的长松避暑山庄、万亩花果山、百工堰、宝狮湖、龙泉湖及简阳县的张家崖湖、三岔湖构成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石经寺始建于东汉末年(220年)前后。初系官宦家朝。蜀汉时期(221―263),蜀将赵子龙承此产,以“灵音”之名存世。唐时建大殿。明正统年间(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师应蜀王之邀驻锡灵音寺并出金增修寺朝宝相,使大雄宝殿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并增修了罗汉堂、东岳殿、观音殿、燃灯殿、娘娘殿等上下殿宇,更名天成寺。楚山法师驻锡天成寺期间,曾自锦江泛舟,出峡云游楚、吴等地,得荆王江夏王等厚遇,名声大震。振兴臣济,成为一代高僧,并被朝迁岫封为荆壁禅师。天成寺亦隋之名扬巴蜀,饮誉海内。楚山本人更被天成寺尊为祖师。我国古典名蓍《聊斋志异》、功代文人墨客及近代大作家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里,对石经寺的名声及香火盛况均有描述。楚山法师圆寂后,又于寺后丹崖就地修建了祖师殿,内奉“肉身菩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简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赠石刻《金刚经》一部,天成寺因之更名石经寺。经乾隆嘉庆年间数次大修缮,形成了寺院今之规模。
石经寺依山立,院落林荫掩映,素有“万木蔽天”、“遥望石经半天紫”的神奇景观。大雄宝殿前有千年罗汉松一株,系后周显德年间(954-959)植,大殿北侧有古银杏两株,系唐贞观年间(627-649)植,至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石经寺经历代变迁,现占地200余亩。庙宇建筑坐西向东,顺应山势由东向西逐层上升。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塔林、大雄宝殿、三圣殿、昆灵殿、祖师殿、方丈院、大师殿藏经楼及五观堂等。
1983、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赵朴初,两次亲临石经寺,并按班禅额雨德尼.却吉坚赞之意,将能海法师从西藏学成后回汉区开创的第一个西密根道场由近慈寺还于此,设密坛。1981年,石经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点石经寺山门 山门全长16.6米,高13.6米,底宽2.1米,上厚1.2米;三拱门,中门高4.8米,宽4.4米,两旁拱门各高3.2米,宽3.0米。坊体三层,底层高6.0米,系四根柱支撑并组成墙体,墙体内设推拉门滑道,三拱门六扇铁门即滑行闭开其间;中层成“品”字形,错落出飞檐翘角二十八处,高4.0米,上层系木结构错落门拱,红琉璃瓦顶,高3.6米。赵朴初手迹《石经寺》和《金刚道场》巨匾悬于起诉书正上方。本牌坊山门建筑面积34.86平方米,构筑体积近四百立方米。
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均为仿清形式,三飞檐、小青屋面,。楼阁三层,高15.5米。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小知识楚山祖师
楚山祖师(1404-1473)俗姓雷,名绍琦,字幻叟,籍湖北。幼年天资聪慧,九岁出家(1413),从元极通禅师,后从东普道林无际明悟和尚授禅机。楚山大悟后,遍游诸名山,历名宿,集禅宗所历所悟之大成。明正统年间(1438年前后)入蜀,初住彭县天台山,后移锡灵音寺。由于楚山当时在佛教界已颇有声望,而使四方闻道者请益者川至云集“,以致当时的”蜀和王召见并加礼敬焉“。景泰初(1449)楚山离寺云游。自锦江泛舟,经三峡至楚吴等地,又荆王、江夏王之厚遇,宏扬禅宗佛法,名声更噪。明景泰五年(1454),楚山法师取道江苏还蜀,仍居狮子山灵音寺,并次第增修了罗汉堂,东岳殿,观音殿,燃灯殿等上下殿宇。庙宇大建成功后,楚山即将主持的“灵音寺”改名“天成寺”。 楚山禅师一生建树颇多,最突出的是蓍有《尚亘篇》提倡念佛法门,为明代佛教济宗之代表人物,被明王朝岫封为“荆壁禅师“。明成化九年(1473)一日,六十九岁的楚山禅师召集大众。曾曰:“吾将命终,吾之去也,所谓游戏生死,翱翔空际,垂手市法,栖心泉石,啸嗷烟霞,坐忘朝夕,念念真如,尘尘净域。信手推开不二门,空王殿上无知识”。众请留慈念,曰:“风霄病叶,雨夜残花”,言讫即坐化于丹崖(即今“祖师洞”)贡寿洋埂九岁,遗蓍有语录三卷,诗文二百余卷。 楚山祖师坐化后。其弟子遵祖师遗嘱:吾瞑目后,澡洁形躯如法裸之,贮于桶中,固其盖,安置力标正寝合前。张法披挂顶像,列香案,设牌位….以尽道田祭悼之情。只待壬寅岁(明成化十一年即1475年)前一日,开桶出沙。宜用香泥垒塑,华髻饰,乃置石室之中,留为山门瞻也。 |